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成功举办“首届运河中医药文化节”

发布时间:2019-07-12 11:43: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彬
分享到:
20K
Loading...

中国网7月12日讯 7月11日,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成功举办“‘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成果展示暨首届中医药文化节总结表彰大会”。文化节期间,该校通过论文撰写、学术报告、手工制作、展览展示、文艺演出、公众号推送等形式,对本学期运河中医药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展示和凝练,成为城市副中心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名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据悉,人大附中近年来持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医药课程融合已成为人大附中的文化传统。2016年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正式组建以来,遵照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要求、人大附中的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规律,京杭大运河地域特色,更加重视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积极以运河中医药课程融合为抓手、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标准,大力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取得多方面的成效:一是以“运河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创新性开发了独特教学资源。师生们以京杭大运河地理链条为线索,系统梳理了运河沿线的地名变迁、医家医著、道地药材、中医药大事、中医导引等知识名录,摸清了运河中医药的“文化家底”,编撰印制了《运河中医药知识纲要》,成为创新性突出、本土化鲜明、学术性强的教学资源;制定了《“运河中医药文化探究”项目指南》,涵盖中医药8大领域24个学术方向,为学生组建中医药探究团队、开展中医药选题设计提供引导。二是以“1+3”项目教学班级为对象,完成了运河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示范,先后起草了指导思想、建设原则、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各学科课程融合方案、考核与评价等,并完成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和示范;三是以中医药实践为核心,初步构建了知识学习、游学考察、专题探究为一体的多层次教法体系,所有学生依据兴趣按照中医药技能、文史、地理、化学、中药生物、美术、音乐、体育、语文等分组,出色完成了各自的专题学习和探究;四是以激励保障为导向,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环境,通过设立成果展示、总结表彰、家校联动等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

会上学生进行合唱活动

在本次中医药文化节期间,同学们用中英文进行了中医药学术汇报,展览展示了《中医药游学考察手册》,以及他们精心制作的运河道地药材压花作品、中医药书法作品、中药香皂、中药精油、中药香囊、三伏贴、中药压花等手工作品,学生志愿者还向来访的部分嘉宾提供了贴耳豆服务,70多名同学获得表彰。

在文化节闭幕式上,同学们还为与会嘉宾献上了一场中医药主题的文化展演,中医经典诵读《大医精诚》、原创弹唱《寻梦运河》、古典舞《采薇》、古曲《阳关三叠》、五禽戏等精彩纷呈的演出获得嘉宾们的广泛好评,以我国诺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为依据原创的舞台剧《青蒿传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获得现场中医药专家的高度赞誉。

中医经典诵读《大医精诚》

本次文化节闭幕式上,该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达成合作签约。双方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在中医药科普课程建设、中医药培训、学生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展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

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刘彭芝校长所强调,“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文明的殿堂,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学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健康成长”。人大附中通州校区通过运河中医药校本课程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为通州区乃至北京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区人文建设注入了新元素、新动能。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