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中国走出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

发布时间:2019-07-24 09:56: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魏博
分享到:
20K

中国网讯 (记者 魏博 王虔)2015年7月28日,主题为“沙漠生态文明、共建丝绸之路”的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论坛开幕式做主旨发言。

荒漠化治理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意义重大

汪洋表示,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即将收官,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陆续推出之际,在“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响应和支持之时,参加“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交流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新经验,研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探寻共赢绿色发展的新途径,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次论坛以“沙漠生态文明,共建丝绸之路”为主题,抓住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契合持续推进国际合作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感。

“荒漠化是严重的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影响着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5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并且仍在不断加剧。荒漠化治理不仅关乎荒漠化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关乎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汪洋指出,历史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丝绸之路沿线曾经是林草丰茂、生机盎然。但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很多复杂因素影响,部分地区荒漠化加剧,不少农田、道路以及城市与村庄被湮没,很多人不得不迁往他乡。因此,对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来讲,推进荒漠化治理的意义尤为重大。

中国走出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173万多平方公里,是国土面积的18%,其中80%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受影响的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3。

汪洋介绍,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近些年来中国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我们不仅初步遏制住荒漠化持续扩展的趋势,实现了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和荒漠化程度持续多年的“双坚守”,还培育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防沙治沙的新产业,实现了沙区农牧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增长”。他举例,库布其就是中国探索荒漠化防治的典型代表。

“习近平主席曾明确指出:‘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牢固树立尊敬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我们正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汪洋说。

中国将从多方面加强防沙治沙工作

今年4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其中提出了确保2016-202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建立和巩固以粮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等目标任务。汪洋表示,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中国将从多方面加强防沙治沙工作。

一是更加重视科学治理。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总结和推广先进实用的防治技术和模式,建立防沙治沙科技支撑体系,提高防沙治沙的实际成效;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并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区域防治与注重防治相结合,注重各项措施综合配套。

二是更加重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在政府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让防沙治沙者经济上得到合理回报,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声誉,从多方面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

三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坚持依法防治,加快完善防沙治沙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防沙治沙目标责任的考核奖惩、沙漠化土地封禁保护、沙区生态保护红线等制度,切实保护沙区资源,巩固治理成果。

四是更加重视防沙治沙的国际合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以全球视野和包容共建、互助互赢的精神加强与各方合作。今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特别强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汪洋表示,荒漠化治理功在当代泽被后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全球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