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级”急民所需 北京市属20家医院运行85天成效凸显

发布时间:2019-07-24 16:44: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胡俊  |  责任编辑:胡俊
分享到:
20K

中国网北京7月24日讯(记者胡俊)一直以来,急诊“一床难求”是北京乃至全国的普遍现状,很多医院经常遭遇“急诊不急”的尴尬处境,被老百姓吐糟,被医疗系统诟病。今年5月1日起,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北京市属医院统一实施“急诊分级”,一改往常看急诊讲究“先来后到”的惯性思维,急危重症患者优先。至今(7月24日)85天过去,成效凸显,急诊资源得到科学优化利用,广大患者高度赞同。

急诊科为“急”而设 急民所需

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分级”专题媒体沟通会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分级”专题媒体沟通会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我们发现,急诊科非急症病人的占比较高,普遍达到30-50%左右。”7月24日,一场围绕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分级”的专题媒体沟通会在朝阳医院召开,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向媒体介绍了两个多月来北京市属医院实施“急诊分级”的整体成效。

潘苏彦表示,近年来我国急诊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三级医院急诊量逐年增长。北京市属医院年急诊量2012-2013年约200万人次,2014-2015年约210万人次,2016-2018年约235万人次。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急诊不急”的问题十分突出。

以往“不分病情、先来后到”的诊疗次序,有可能耽误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今年5月,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开始推动市属医院探索“急诊预检分级”,简称“急诊分级”。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分级管理,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分级”专题媒体沟通会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分级”专题媒体沟通会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潘苏彦介绍,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北京市属医院,实施急诊分级工作两个半月以来,进展顺利、秩序平稳。共接诊急诊患者46.13万人次,其中:1级患者0.45万人次(占0.98%)、2级患者2.14万人次(占4.64%)、3级患者21.53万人次(占46.67%)、4级患者22.01万人次(占47.71%)。

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张金保介绍朝阳医院急诊分级成效时说,目前在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和抢救留观区的危重症患者占比已经达到90%以上,调整了病人结构,改善了医疗服务,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天坛医院承担的高危孕产妇、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患者急诊绿色通道流程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举例对“急诊分级”成效表示高度认可。

“急诊分级”理念正被广大患者理解和接受

“在开始实施预检分诊的时候,有些患者和家属不理解,特别是一些四级的患者,可能还会抱怨等候时间有点长,总想挤到诊室。”周建新表示,自“急诊分级”改革实施以来,大量患者挤在诊室的现象越来越少,急诊秩序有了明显改善。

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分级”专题媒体沟通会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朝阳医院急诊室,电子屏幕显示“分级”后的患者序号。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经过将近三个月的适应,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已经接受了急诊分级的观念。记者走访发现,在朝阳医院门诊大楼地下一层急诊室,患者就诊秩序井然,患者安心在候诊区等待屏幕提示和诊室医生呼叫,拿到化验结果的患者会通过报到机报到后,顺序进入候诊队列。

目前,19家市属医院已建立和使用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和分级;1家医院鉴于急诊患者数量偏少,人工分诊已完全能够满足工作需要。20家医院通过就诊单和(或)排队候诊叫号系统,区分不同等级、颜色,明确患者的就诊级别。

据北京市医管中心对市属医院的问卷调查,6月15日至28日,共回收有效问卷28493份,84.52%的患者赞同急诊就诊按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理解和接受急诊分级的理念和规则。

张金保认为,“急诊分级”实现了危急重症优先救治,保证了患者安全,相当于为危重症患者让出了“生命的应急车道”。此外,也使得医生工作更“淡定”,诊疗过程更仔细,实现了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将有限的资源全部倾向于危重病人身上。

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郭树彬表示,急诊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朝阳医院急诊科每天要救治500到600位患者,“急诊分级”实施以来,急诊科医护人员没有增加,反而提高了医护效率,让急诊发挥了其真正价值。

北京的“急诊分级”探索诸多有益经验

“北京市医管中心已把急诊分级工作纳入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考核。”潘苏彦强调,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明察暗访,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定期梳理总结急诊分级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优化改进;持续开展急诊分级就诊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知晓和认可度,提高医患的相互配合和信任。

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分级”专题媒体沟通会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朝阳医院急诊室急诊分诊台,医护人员正有序引导患者就诊。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目前,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北京市属医院已经具备“急诊分级”的基本经验,在急诊预检分级标准细则制定,急诊预检分诊人员岗位设置、准入标准和人员培训以及保障急诊医疗队伍的专业和能力等方面有一整套成熟的体系。

实际上,“急诊预检分诊”,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对于急诊患者,使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来衡量,实行“分级而定”的科学甄别和合理区分,并最终达到有效分流的目的,既对接了抢救病情危急者的实际要求,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了最基本的公平。

我国对急诊分级也早有探索实践。原国家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国卫办医发〔2013〕32号)、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WS/T390—2012),明确提出“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

根据上述文件要求,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市属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试行)》。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分级管理,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1级患者病情濒危、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即刻进入复苏室或抢救室进行抢救。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明确的心肌梗死、癫痫持续状态、体温>41℃、收缩压<70mmHg、血糖<3.33mmol/L等。

2级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存在生命危险,10分钟内进入抢救室进行救治。如严重呼吸困难、昏睡、急性脑卒中、ECG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活动性或严重失血等。

3级患者病情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先于4级非急症患者优先诊治。如急性哮喘、吸入异物、吞咽困难、持续呕吐、胸腹痛、轻中度外伤、轻中度出血等。

4级患者为非急症,病情程度一般,根据指引顺序就诊,等候时间较长。如无危险特征的轻微疼痛、不需要缝合的小的擦伤、稳定恢复期患者复诊、仅开具医疗证明等。

为了有效实现科学分级,最大程度保证每位患者生命安全,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要求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属医院提供三重保障:

第一重保障:经验丰富的专业分诊医务人员

各医院急诊科均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从事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并组织急诊相关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员专项培训。

第二重保障:专业仪器采集生命体征

分级最重要的依据是专业仪器对患者生命体征的采集,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医务人员再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做出最终科学的分级及隶属专科。

第三重保障:专业人员监测候诊区患者病情

对于3级、4级患者,在候诊区等候时,会有专门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巡视,对候诊患者的病情及潜在的危险动态评估,可根据最新的评估情况再次分级,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患者如有突发不适,也请及时告知医务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

与会人员最后呼吁,患者和医生应共同遵守急诊分级候诊秩序,让出生命抢救通道,每个人都会成为急诊分级的受益者。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