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艺术

以笔作刀枪 铁窗诗社绽放出血红的花

发布时间: 2019-07-25 11:10:03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李珩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七月八日,游客在渣滓洞监狱参观,当年铁窗诗社就在这里成立。记者 齐岚森 摄

■1949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是铁窗诗社成立的日子,也是其仅有的一次集体活动。

■然而,这个在监狱中诞生的诗社,却以笔作刀枪,开辟了一个抗敌新战场,成为鼓舞革命者斗志、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

■铁窗诗社先后创作新旧体诗50余首,大部分毁于“11·27”大屠杀中,留下来的只有20余首,但那一篇篇泛黄的纸张传递着烈士们的笃定信念,代代传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慷慨激昂的朗诵让何敬平的脸涨得有些红。

“好诗!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在座的人你一言我一句,神情越发激昂,即使身陷囹圄也毫不在意。这是1949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发生在渣滓洞监狱的一幕。

“当天,铁窗诗社宣告成立,关押在狱中的革命者开辟了一个以笔作刀枪的新战场,诗社成为鼓舞革命者斗志、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7月18日,在渣滓洞监狱楼下五室内,研究红岩精神多年的文博专家厉华向重庆日报记者讲述了当年的情景。

愤怒出诗人

开辟以笔作刀枪的新战场

那是一个特殊的大年初一,渣滓洞监狱一改往日的沉闷,翻筋斗、扭秧歌、大合唱……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放风院坝顿时沸腾起来。

是什么原因让关押在这里的革命志士如此兴奋?原来,不久前有消息传入狱中: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于是,他们利用春节搞了一次大联欢。

监狱看守和狱外岗楼警卫人员也被节目吸引,放松了警惕。就在这时,一个个分散的人影,悄悄地溜进了楼上一号牢房。

“我提议将狱中的秘密诗社取名为铁窗诗社。”有人倡议。

“太好了,这是我们以笔作刀枪的新战场。”其他人纷纷附议。

经过大家商议,铁窗诗社正式成立,成员包括何雪松、蔡梦慰、何敬平、蓝蒂裕、傅伯雍等20人。

所有人都很激动,古承铄将长长的头发往后一甩,一派诗人气质地吟诵起来:“在战斗的年代,我宣誓:不怕风暴,不怕骤雨的袭击……”

“现在敌人对我们威逼利诱,党内出了叛徒,我们更要坚持到底,必须要解决为谁坐牢和怎样坐牢的问题。我写了一首《把牢底坐穿》的诗,给大伙念念,希望大家提提意见。”紧接着,何敬平站了起来,继续朗诵,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诗会越开越激昂,直至收风,大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事实上,铁窗诗社的成立是有基础的,并非偶然。”厉华说,据史料记载,1948年起,重庆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渣滓洞监狱关押的人员成倍增长,其中不乏学者、文人,他们才华横溢、诗文俱佳,虽然身在牢中,却经常赋诗作文,或自娱情志,或激励难友,或歌颂未来。

曾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的张泽厚在一份回忆材料中这样写道:“傅伯雍首先在监狱内暗地里组织铁窗诗社,劝慰狱内一些爱写诗的同志,用诗来寓藉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慰抚同志的哀伤。尽管不能公开阅诗,然而也可秘密地、机警地传阅。他诗写得多,也在狱内传阅多次,他还大胆地将渣滓洞内的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渠道弄到摘录下来的关于战局、政局、形势发展的重要消息,向难友们传递。”

消息怎么传递?张泽厚这样写道:“楼上楼下通过楼板缝隙传递;室与室之间就在墙壁上打小洞;或于放风时、路过时,从牢门上的窗口机智地抛入。”

革命者的战斗宣言

狱中写下《把牢底坐穿》一诗

如今,渣滓洞监狱游人如织,楼下五室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其墙上展示了有关铁窗诗社的由来及部分诗作,一篇篇泛黄的纸张传递着烈士们的笃定信念。

“这是混乱的日子,黑夜被人硬当作白天……”不少人都在默默诵读一篇诗作,这就是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

“这首诗是把青春和生命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者的严正誓词和战斗宣言,也是何敬平这位红色诗人短暂而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对此诗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史料记载,何敬平出生在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的一个贫农家庭,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2月,国民党特务公然枪杀执行取缔非法窃电公务的重庆电力公司工人胡世合,酿成“胡世合惨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电力公司和全市工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特抗暴斗争。

何敬平也坐不住了,他与同事刘德惠共同起草了《为惨杀重庆电力公司工友胡世合事件向各产业工友们各界同胞们控诉》的控诉书,向全市人民揭露特务的暴行;他拟定“特务横行何处去,民主自由几时来”的挽联,由刘德惠抄写挂在胡世合的灵柩两侧,激励大家与敌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利用怒吼剧社与群众广泛接触的机会,大力散发控诉书,推动群众运动更为广泛、深入地开展。

此次反特抗暴民主运动取得全面胜利后,何敬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何敬平还以笔为刀枪,向旧制度宣战,写下了许多深刻揭露现实的战斗诗篇。1946年,抗战胜利不到一年,国民党即挑起内战,人民苦不堪言。重庆城内到处是沿街乞讨的乞丐和下苦力的人力车夫,国民政府警察却以“有碍观瞻”为借口,到处驱赶、拘捕他们。有感于此,何敬平于1946年8月写下《肚皮饿了要吃饭》——我们不懂啥子叫“人道”,我们不懂啥子叫“观瞻”,我们只晓得一个道理:肚皮饿了要吃饭……

1948年,何敬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于渣滓洞监狱。

1949年,眼看解放大军节节胜利,敌人却更加疯狂地迫害革命志士。在这艰难的时刻,何敬平写出了饱含革命激情的《把牢底坐穿》一诗,由难友谱曲后,在狱中广为传唱,有力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1949年11月27日,何敬平在渣滓洞大屠杀中殉难,年仅31岁。

视死如归留纪念

76字箴言赠予儿子

“1949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是铁窗诗社成立的日子,也是其仅有的一次集体活动。”厉华称,铁窗诗社先后创作新旧体诗50余首,大部分毁于“11·27”大屠杀中,留下来的只有20余首。

其中,有一首很特别的诗,名为《示儿》,是蓝蒂裕就义前写给儿子蓝耕荒的。诗中写道:“我的孩子!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为美丽的园林!”

这首饱含深情、充满期望的小诗让人动容,让人们看到了一名理想信念无比坚定、对党无比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形象。

蓝蒂裕为何会留给儿子这样一首诗?记者采访了今年已75岁高龄的蓝耕荒。他说,父亲曾两次被捕入狱:一是1941年,蓝蒂裕在江北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一次被捕,后凭着英勇机智,深夜撬开墙洞逃脱;二是1948年冬,蓝蒂裕因在梁山开展农运和武装斗争被叛徒出卖,不幸再次被捕。

蓝蒂裕被捕后,先后被关在云龙警察所、梁平监狱、渣滓洞监狱。在梁平监狱,敌人对蓝蒂裕动用了种种酷刑。蓝蒂裕被酷刑折磨得晕倒过去,醒后却毫不屈服:“我就是共产党员,除此之外你们别想得到半个字!”

在渣滓洞监狱里,蓝蒂裕的英勇坚贞赢得狱友们的好评,由于他的胡子很长,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蓝胡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蓝蒂裕万分高兴。可敌人却更加疯狂,面对死亡,蓝蒂裕思考着,还是要给孩子留点纪念吧!于是,他拿出一个废弃的香烟盒,在上面写下了《示儿》一诗。

“父亲的76字箴言,字字千钧重,也伴随了我一生。”蓝耕荒说,他16岁继承父亲遗志参军,成为某炮兵部队的通讯兵,摸爬滚打在云贵高原。后来,他又来到四川警察学院从事后勤工作,每年经手数百万资金,但他依然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是我们的家训,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