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善美重庆

养兔大王刘银才:自强不息 闯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发布时间: 2019-07-25 16:11:2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骆小平 刘若瑜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顺着一条弯曲羊肠小道,见到一片浓密的树林,隐隐看见一幢蓝色的铁皮厂房,初见你可能不知道这是用来做什么的,这就是邻水县八耳镇石凼村“养兔大王”刘银才创建的养兔场。走进这幢厂房,只见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笼内关满的是肥壮剽悍的种兔和一窝窝活泼可爱的仔兔,有的正在酣睡,有的正在嬉闹游戏,站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刘银才,此时他正在看护兔子,闲暇之余谈起他的创业故事,他感慨万千,他经历的故事值得广大养兔新手和创业者学习和借鉴。

第一次创业

刘银才,邻水县八耳镇石凼村人,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困,十五岁的他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外出打工。先后在湖南洞庭湖割芦苇工人、广东的纺织厂做毛衣工人,从1989年到2007年,这一干是18年。18年的岁月,他从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逐步成长成熟稳重的男人,有过热情,有过心酸。

早在1997年,那时的刘银才23岁,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他凭着养殖业的热情和创业成功的渴望,拿出自己经过8年的外出打工的积蓄在自家旁一砖一木的建起了一个简易兔舍,接下来他跑遍邻水、广安、达州、重庆寻找优质种兔,最后他花高价在重庆买到30多只种兔,买回种兔兴奋没多久,他发现自己买回的种兔有些是已经配种一两年接近淘汰的种兔,有的存在其它生理缺憾,尽管如此,刘银才依旧坚持。没过多久,他在养兔上摔了一跤,由于兔舍卫生条件差,兔子得了有兔业绝症之称的“真菌病”,他的左手也不幸“中标”染上了真菌,接下来做的就只有清场,把好的兔子转移,放弃了这个兔舍,这次的失败给他一个很大的打击,赔光了所有的积蓄,走投无路的他无奈选择再次去广东纺织厂做工人。

第二次创业

2007年,33岁的刘银才生了场大病,停工的的他在广东耗不起,就回到老家治病。“人总要找事来做,孩子长大、读书了,需要人照看。”,刘银才说到。病治好了后,他决定留在家里,准备养兔,但想起当年失败的教训,他选择了行情较好的育儿母猪养殖。这样过了九年,但刘银才心中一直有心事放不下,常常喃喃自语。

2016年,邻水县八耳镇石凼村是省定脱贫村,需要发展现代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号召下,刘银才终于知道自己9年来一直未做成的事,条件成熟了,就下了一个更大的决心——建造更好更标准的种兔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2016年2月,刘银才前往重庆阿星兔场养殖基地学习专业技术,经过半年,他在场地建设,兔笼摆放,种兔喂养、育儿,饲料配置,成兔、幼兔、种兔销售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学成归来,刘银才先后投资15万元进行了场地、基础设施建设,种兔规模扩大。为了让母兔能有舒适的环境,为了夏天兔子不受热,为了夏天母兔能顺利产仔和仔兔的成活率,他们给厂房的窗户装上防蚊网,他们建起了通风系统,随时控制室温;为了引进好的种兔,他们从重庆阿星兔场养殖基地引进了400只“伊拉克”种公母兔;为了产生更好的效益,他们引进先进的养殖理念,买来了专门的药物实行“养兔四同时”,做到批量发情、批量配种、批量产仔、批量出栏;为了做好销售,他做推广,不少养殖户和兔贩慕名而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刘银才的精心护养,他的小兔成活率很高,种兔的养殖规模得到一定的扩大,他在养兔上赚到了甜头,一年下来赚10万元左右,不断把养兔事业扩大。渐渐地,村民知道他的兔养得很好,效益也不错,纷纷找上门来求教种兔的养殖技术,他都倾囊相授,学到技术后,不少村民和朋友都找上门来向他购买种兔,培养了一批懂兔子养殖的技术能手,兔子多了。目前八耳镇兴隆社区的居民陈健和周建明成为刘银才的合作者。丰禾镇、复盛乡、石永镇等地都有合作者慕名而来。

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刘银才踌躇满志,决心在养兔成本和效益上大做文章,自己做饲料,自己做兔肉加工,决心在邻水县这片天地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养兔王国,希望更多优质的合作者一起把养兔做成一个产、销、加工为一体的一条龙的产业。(骆小平 刘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