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八面来风

邻水县贵人槽:一个穷山沟的嬗变

发布时间: 2019-07-30 15:25:0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曾涛 倪鑫宏 康建林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中国网7月30日讯 7月28日,家住邻水县贵人槽金垭村的刘凯准备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到长安乡赶集。“他俩期末考试成绩都不错,准备给他们买点好吃的东西和好看的衣服,再去旅游一下。”刘凯说,虽然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医疗、教育也有保障了,但生活也需要“诗和远方”,希望通过旅行来拓宽孩子的视野。

刘凯坦言,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近两年来,贵人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通6.2公里,土地调型3000亩,引进5家龙头企业,带动周边413户、1326人脱贫。

贵人槽位于邻水县长安乡,包括金钟、金垭、大堰三个行政村,隐藏在铜锣山脉深处,地形呈两山夹一沟之势。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启动,金钟、金垭、大堰三个行政村均被识别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共识别出贫困人口428户、1355人。这个数字,占全乡贫困总人口的65%。昔日的穷山沟,为何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强基础 打通致富路

在青山杠观景平台,一眼望去便是贵人槽的蔬菜基地,一条条硬化路将成片的蔬菜基地串连在一起。然而,2017年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山外人不愿进,山里人走出难。

“以前,贵人槽是出了名的穷山沟,受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村民到乡上赶场,要步行近两小时,而驾车则需要避过大山,绕行近40公里。”长安乡党委书记王斌源说,交通闭塞让山沟里的村民生活极度艰难,外面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里面的姑娘也不愿留下来。

王斌源介绍,贵人槽在农业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沟槽里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水源便利,但农作物的运输却是一道难题。为改变这种现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全乡上下及帮扶单位下定决心要将公路修进大山里。

2017年5月,一场交通大会战在贵人槽正式打响。逢山开道、环山修路,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一条长6.2公里、宽5.5米的产业环线终于修通,将贵人槽和长安乡连接起来。大山里的路通了,村民出行便利了,运送农作物快捷了。

育产业 念好“山”字经

走在贵人槽村道上,数条笔直干净的硬化路向四面八方蔓延,公路的周围是绿意葱茏的蔬菜基地。

“产业环线的修通,对带动村民增收有一定效果,但要真正脱贫致富,助力村民持续稳定增收,还得靠产业带动。”王斌源介绍,贵人槽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大蒜、葱苗、大头菜等农作物,常年销往邻水县城各大农贸市场。因此,近年来,贵人槽“念准‘山’字经、打好特色牌、走出生态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目前,已建成万亩山地蔬菜基地、金垭1800亩中药材基地、龙井湾咸菜加工厂等一系列基地、企业。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贵人槽还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范围和转型产业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金垭村为例。该村在发展蔬菜基地、药材基地的同时,新建了咸菜加工厂,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此外,还新增了5家农家乐,极力打造乡村旅游。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农家饭变“旅游饭”,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路通财通,村民们在村里种的蔬菜、水果,养的家禽等都能够快速销往县城,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外面的姑娘也愿意嫁进来了。”王斌源笑着说道。

兴文化 培育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既要看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也要看‘精气神’好不好。”王斌源说,有着悠久农耕文化的贵人槽,通过打造文化景观,赋予乡村新的魅力。

在王斌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金垭村大屋基,这里每户人家的墙上都绘制着颜色各异的图画,宣传民俗文化、党的方针政策、中华传统美德、道德模范事迹、法律法规知识、健康卫生常识等内容。其中,民俗文化最为突出。

“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突出农村文化‘根脉’,金垭村正在打造民俗文化村,开展传统院落修复行动,并让耕读文化和乡土文化上墙,让其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文明窗口。”王斌源说,目前,已建成金垭村史馆、金垭乡村大舞台、农耕博物馆、知青陈列室等精神文明宣传点。

金垭村史馆的墙上还安装了显示屏,每天下午5时左右,就会播放贵人槽的文化宣传短片。今年60岁的陈志先家就在村史馆旁,每天这个时候,他都会坐在自家门槛上,抬头看显示屏里播出的内容,“虽然现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还是要秉持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陈志先一边观看短片,一边对记者说。

近年来,贵人槽持续开展“五讲四美”“星级文明户”“孝老爱亲户”等创建评比活动,培塑贵人槽“以善为贵”“以勤为贵”“以美为贵”的新风气,弘扬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乡风文明,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曾涛 倪鑫宏 康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