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榜样力量

巫山愚公毛相林:7年在绝壁上凿出“致富路”

发布时间: 2019-08-05 10:45:25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左黎韵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毛相林正在管护柑橘树苗。(市委宣传部供图)

毛相林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发表演讲。记者 罗斌 魏中元 摄

在巫山县竹贤乡,大巴山深处有这样一个村庄,因四面被海拔高于千米的险峻大山包围,仿佛置身于天井之中,故而得名“下庄”。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留下的这首歌谣是对下庄村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对下庄人而言,出村的路很长。曾经,他们要手脚并用在绝壁上攀过3大台阶、108道拐,从日出走到日落。

出村的路也很短,而今,绝壁上通了公路,8公里外便是山外的世界。

关于这条路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已过花甲之年的当地人、村民称他为“当代愚公”。他就是毛相林。二十年前,在他的带领下,下庄人战天斗地,在绝壁上徒手开凿出一条2米来宽、全长8公里的天路,改变了下庄与世隔绝的状况。二十年后,这条路被拓宽、加固,他又带领村民发展起柑橘、乡村旅游等产业,“绝壁天路”也成为下庄的致富路。

他用一生践行入党承诺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有事莫往后躲,要往前冲!作为党员干部,我更应该凡事冲锋在前。”近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中,毛相林声情并茂的演讲获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1958年出生的毛相林是土生土长的下庄人。他的母亲是共产党员,当了近三十年的村妇女主任,她是毛相林最敬重的人。他在记忆里,有这样一幕场景至今难忘:土墙房里,柴火噼啪作响,借着微弱的火光,母亲将手里的零钱数了又数。

“妈,你这是干啥?”那时毛相林只有几岁,对什么都感到好奇。

“儿啊,这是妈一年的党费,跟着共产党,我们就有了出路。”

“共产党”——这是毛相林第一次听到这3个字,一颗种子在心底悄悄发芽。

或许是一种崇敬,或许缘于向往,刚满18岁,毛相林便迫不及待地向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而,第一次入党申请没有获批。

“虽然失落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我知道,是我距离党员的标准还不够。”此时的毛相林已开始担任村干部,工作之余,他还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4岁,他第二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终于获得了党组织的认可,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为人民办实事’是我入党的初心,也是我一生的使命,哪里有困难,共产党人都应该第一个站出来。”往后余生,毛相林不断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对党的诺言。

不做井底蛙

下庄村地处秦巴山腹地,这里的地形如同一口巨大的井,下庄村就在井底,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在1000米以上。

在修路前,绝壁上的羊肠小道是村民们出村的唯一通道。道路艰险异常,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仅村民们记得的,就有两三个。由于出行困难,18岁嫁到下庄的袁大香,一直到94岁去世时都没有回过娘家。

大山也阻碍了下庄的发展。过去,村民们卖猪,要先将猪架在木板上,再另请3个人抬着,在绝壁上跋涉5个多小时,才能将猪运到场镇销售。请一个人的劳力费在40元左右,再除去喂猪的粮食成本,卖一头猪根本赚不到多少钱。村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村外的农资运不进来,每年村民们靠着肩挑背磨,要从山外运回七十多吨化肥保障生产生活。上世纪90年代末,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还不足500元,为了补贴家用,年轻人只得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毛相林读书不多,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却听了很多遍。1997年,时任下庄村支书的他从村干部培训班学习归来,坐在海拔1300米的山崖上,望着天井中的下庄,心里有了一个打算,“井底之蛙,没有出路。要有出路,必须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问天要路。”

那时,毛相林的3个孩子正在读书,妻子身体不好,家中经济本就拮据。听丈夫谈起修路的想法,妻子忍不住抱怨:“你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几口人张着嘴巴望着你,还修啥子路嘛。”

村民中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我们一家年纯收入就几百块,这路要修到什么时候呀!”

“村里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我们这些老年人怎么修路?”

……

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毛相林刚提出修路,村民们就议论纷纷,怀疑的、担心的、嘲笑的都有。

然而,毛相林修路的决心是坚定的。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扳着指头给村民们算账。“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终于,在他动员下,下庄村民鼓足勇气,第一次向大山、向闭塞、向贫穷发起了挑战。

绝壁凿路

“两名年轻人在修路时,被山顶滚下的巨石砸中头部,先后遇难,但全村男女老少仍一致支持修路……”报告中,当讲到天坑悬崖峭壁上那条用生命换来的“天路”,毛相林几度哽咽。

绝壁凿路,比他想象中更为艰难。

修路要钱,毛相林偷偷“挪”用了母亲700多元的养老钱,又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再加上村民们自发捐款,筹集的3960元,才终于凑齐了开山辟路的第一笔资金。

修路需要的炸药、雷管哪里来?毛相林知道,这些物资在市面上不好买,得向县里相关部门争取。恰巧,当时的县农业局有领导来下庄检查工作,当听说他们绝壁开路的打算后,深受感动,主动承诺支持村里修路的“三材”(炸药、雷管、导火线)物资。

“三材”物资有了着落,毛相林像吃了定心丸。想到祖祖辈辈盼了多年的出村路就要在自己这辈手里变成现实,他不禁心潮澎湃。

1997年的秋天,毛相林与村民们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得知村里修路的消息,也纷纷返乡,参与其中。大部分路段要在悬崖绝壁上开凿,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将红绳缠在腰间,在半山腰荡着“秋千”勘测;用钢钎凿孔、铁锹铲土,然后填上炸药,劈山开石。

尽管努力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安全措施,但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999年8月14日,26岁的沈庆富被峭壁上掉下来的大石头砸中了头,他就此掉下了几百米深的山谷。当村民们把他拉上来的时候,他早已全身冰冷,全村的人都哭了。

沈庆富的去世,让毛相林深感愧疚。然而,谁也没料到,五十天后,村民黄会元又出事了。

那天,毛相林刚从县城拉了车材料回村,就听见山上有人喊着出事了。他来不及回家换身衣服,拔腿就往工地跑——同样是一块从天而降的落石,正中黄会元的头部,还没来得及吭一声,他便成了山谷乱石堆里一具尸体。

接连两次意外,让曾经无比坚定,铁了心要在绝壁凿路的毛相林,第一次有了动摇。“大家都看到了,悬崖上修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路究竟还修不修?”黄会元的灵堂前,毛相林抹着眼泪问大家。

“修,我儿子死了,但他死得光荣。”人群中,传出黄会元的父亲黄益坤掷地有声的回答。

“修!必须修。”村民们齐刷刷举起了手。

第二天,毛相林带着大家又上了工地,继续凿山修路。虽然后来,村里又陆续有4人因为修路而牺牲,但大家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早日修通下庄路,以告慰逝去的英灵。”

直到2004年,前后耗时7年,一条2米来宽、全长7.9公里的绝壁天路终于修通了。竣工那天,村民们买来长长的鞭炮,炸得震天响。

下庄有了致富路

二十多年来,下庄人战天斗地、绝壁开路的事迹被全国各大媒体多次报道,“下庄精神”曾鼓舞了不少读者。因为工作原因,记者也曾多次深入下庄村,感受“下庄精神”的力量:从县城出发,要在群山中颠簸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竹贤乡场镇。二十多年前,毛相林带领村民开凿的天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下,路的一侧连着绝壁,一侧临着深渊。有了这条路,下庄与竹贤场镇的距离由过去的一天缩短为1个小时车程。

随着与外界交流的逐渐频繁,下庄人发现,邻近的村庄早已依托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把下庄村远远甩在了身后。

光修路还不够,下庄的村民更盼着脱贫致富。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不甘落后的下庄人再一次向大山发起了“挑战”。

“要我说,打通村民的致富路,丝毫不亚于在绝壁中劈山开石。”毛相林感慨道:“但是,流血流汗我们都拼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阻拦我们呢?”每次院坝会,毛相林都给村民们打气。

听说曲尺乡柑橘种得好,当地果农一年收入就有好几万,毛相林眼热了。他带着一波又一波的村民前去取经,一次又一次地请专家到村里论证,还发出号召,引导有文化、头脑灵活、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充当产业发展“排头兵”……

听说双龙镇钱家坝的西瓜供不应求,他心动不已。和村干部一起乔装打扮成跑买卖的客商,把“触角”直接伸到瓜田李下,见缝插针刺探情报、偷师学艺、打听销路,一次不行跑两次,脚板磨起了泡,他套双袜子又出门,直到把结满西瓜的瓜地复制到下庄为止……

与此同时,毛相林还鼓励村民种植南瓜、芝麻、小麦等农作物,配套开设了厂房,加工麻油和麦子面条,使下庄村形成以瓜果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农业格局。

可是,随着产业的壮大,村民们却发现,曾经绝壁开凿的天路有些“过时”。天路太窄,只有摩托车和小型农用车能勉强通过,而雨天,山上冲下的泥石又经常阻碍交通。

将天路拓宽硬化,成了下庄人的又一个梦想。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下庄村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村。已改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毛相林再次扛起了修路大旗。他四处奔波,代表村民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2016年,巫山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400余万元扶贫资金,对这条绝壁天路进行提档升级。

有时,他与村民们一起轮锹挥锄,给施工队打下手;有时,他又与技术人员盘坐在公路边,盯着图纸,商讨施工方案;虽已年过半百,但工地里仍随处可见他的身影。2017年,天路被拓宽至4.5米,政府不仅对路面进行了硬化,还在临近悬崖的一边加设了护栏,村民盼了多年的硬化路终于成了现实。

整整二十载,毛相林将青春献给了这条绝壁上的天路,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当代愚公”。

村民吃上旅游饭

毛相林是他们家族在下庄的第十辈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有50%的家庭成员都是共产党员。

“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在毛相林身上我们看到共产党人优良家风的传承。”下庄村现任村支书杨元富感慨道。

除了拥有绝壁开路的愚公精神,毛相林还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哪家有困难,他一定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听说吴国义一家要盖房子还缺人手,他二话不说,义务赶去做帮工;蒋远成家庭贫困,眼见两个娃娃差点辍学,毛相林急了,将好不容易存下的300块私房钱硬塞给他,语重心长地说,“养儿不读书,只当喂头猪,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呀!”;每年,毛相林都要上门看望那些因修路而失去亲人的村民,还主动把自家的腊肉香肠送给他们……

受父亲影响,毛相林的儿子毛连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专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上海工作的机会,主动返乡投身家乡建设。

“父辈们将路开凿出来,我们这一辈说什么也得让家乡富来。”毛连军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从未减轻。

这几年,在毛连军的提议下,下庄村正依托当地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过去靠着三大坨(玉米、红薯、土豆),我们辛苦一年也存不下多少钱,如今吃上‘旅游饭’,一个月就能挣上近十万元。”说起毛家父子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杨亨双笑得合不拢嘴。去年年初,他和村里的袁堂清、杨元鼎三家人一起,将原有的土坯房改造成风貌统一的农家小屋,形成一座三合院,打造乡村民宿。去年8月,民宿首次开门迎客,生意最好时,一天就能吸引100多名游客。游客的到来也带动了农特产品的销售,杨亨双告诉记者,土豆炖腊猪蹄、农家土鸡汤、凉拌蕨根粉等都是深受游客喜爱的下庄美食,去年,他仅向周边农户收购的腊肉、土鸡就价值2万余元。

现在下庄村,像杨亨双这样的农户还有30余户。随着一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下庄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去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8000余元,比20年前增长了四倍。

“未来,我们还将引入旅游公司,打造‘下庄古道’‘鸡冠岭’等旅游景点,并与巫山县博物馆合作,在村委会广场打造一个‘下庄精神陈列馆’,通过照片、影像资料、实物展出等方式,再现下庄人战天斗地、绝壁开路的事迹,将下庄精神融入到旅游开发中,让乡村旅游更有内涵。”记者采访接近尾声,但说起未来的打算,毛相林仍旧滔滔不绝,他就是这样始终闲不下来的人。(记者 左黎韵)

毛相林精彩语句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有事莫往后躲,要往前冲!作为党员干部,我更应该凡事冲锋在前。

“为人民办实事”是我入党的初心,也是我一生的使命,哪里有困难,共产党人都应该第一个站出来。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打通村民的致富路,丝毫不亚于劈山开石,但流血流汗我们都拼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阻拦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