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绿了山乡富了百姓
7月以来,天气炎热,彭水自治县摩围山景区迎来了避暑高峰期,旅游收入持续增加。彭水的底气和王牌源于生态、源于漫山遍野的森林。森林旅游及由此带动的林果采摘、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
近年来,彭水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快速发展森林旅游、生态观光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让绿色福利惠及城乡百姓。
石漠化治理后的岩东青脆李基地
森林修复
绘就乡村绿色画卷
7月27日,笔者驱车行进在通往阿依河景区的途中,发现外地车辆明显多于平时,人们心驰神往,都为追逐一片清爽。车窗之外,从道路两侧的绿带到目之所及的山林,到处都郁郁葱葱。对于旅途中的人们来说,享受着绿意盎然的沿途风光,也会顿生一丝凉爽。
不仅在县内主要景区的路上,就是国道319线和主要干道公路沿线,也都是满目葱绿,共同勾勒出彭水乡村鲜明的生态网络,绘就美丽的绿色画卷。
这一次都源于森林修复,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以来,彭水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春季大行动”和“秋冬季百日大会战”等,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37万亩,是前一轮退耕还林总面积的4倍,绿量显著增加,绿化效果显现。
同时,彭水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完成石漠化治理工程林业项目16万亩,探索推行“高山防护林、中山用材林、平坝经济林、旅游沿线景观林”的石漠化治理模式;着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造林绿化工程,完成荒山造林等其他人工造林17.7万亩、封山育林38.95万亩、森林抚育72万亩,有力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
游客在凤凰花海休闲垂钓
生态林业
塑造宜居宜业家园
峰峦叠翠,流水潺潺。
时下,岩东乡河坝村渝佳晚熟青脆李基地格外热闹,1300亩的青脆李,种植已达6年之久,全程只使用农家肥,日常管护采用绿色防控,青脆李果汁丰富、果肉脆甜的特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乡村旅游讲求特色,河坝村的特色就是李子。近年来,村里见缝插树,边角地、荒山沟都变成了精致的果园,也被原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种李子,种出了河坝村的气质,也种出了乡亲们的幸福。全县以发展经果林为抓手助推脱贫攻坚,建成经果林35.7万亩,经济林建设实现乡镇全覆盖,惠及102个贫困村1078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800元。
村庄绿起来了,庭院也跟着美起来了。现在,庭院种花种草也成为乡亲们居家生活的一种习惯。
全县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大力推进“绿村”营造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覆盖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梯次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强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乌江流域清洁大行动,快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实践证明,林业生态好了,秀美山村、生态果园就会成为聚宝盆、摇钱树。下一步,彭水将大力实施“绿业”工程,大力发展优质林果、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加快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保护优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靠山吃山,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不过,吃山的方式大为不同。过去,山林承担着“人口”“灶口”“牲口”的供给。
当下,爱林护林已经成为彭水绿色发展的新常态。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乡村是林业的主战场。近年来,彭水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保护森林植被,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近年来,全县整合各级财政资金,用于退耕后改善基础设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县财政按每亩补助100元的标准进行总量预算,保障退耕还林有序实施。同时,彭水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将其纳入各级党政重要工作议程,月通报、季检查、后进约谈、绩效考核奖惩等多措并举,推动彭水大地掀起国土绿化一轮又一轮的高潮,加快培育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杨元忠 李绍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