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再现绿水青山 成就金山银山
退耕还林银杏育苗基地
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从1999年开始,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在全国次第展开。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重庆秀山于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实施了两轮退耕还林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退耕还林实施之初的28.2%提高到2017年的50.9%,提高20.3个百分点。全县地质灾害、极端气候明显减少,水变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推进中,各级政府共投入6.38亿元,大面积种植经济林,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林下种植养殖、旅游服务等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再现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秀山人的金山银山,促进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推动绿色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
在秀山县山高谷深之处、茂密森林覆盖之下,有一个位于渝黔交界处的静谧村落,这里曾是全市深度贫困村镇之一,也曾是秀山县辖区内最远、最偏、最穷的重点贫困村之一。
隘口镇富裕村地势偏远,距县城车程超过2小时;2016年以前村里没有一条硬化路;村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苕、洋芋,无支撑产业;全村248户1468人,有贫困户37户215人……这里名为富裕村,却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富裕过。
近年来,紧紧抓住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富裕村将退耕还林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核桃种植,走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儿子媳妇出门打工,我们家以前就种点玉米、水稻之类的农作物。”富裕村村民熊朝发说,村里地势陡峭、耕地较少,农作物产量并不高,每年收入仅够生活,带着两个孙子,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两年前,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工作组入驻富裕村,工作人员广泛、深入、细致地为村民们讲解退耕还林政策。50多场院坝会、火铺会,让村民对退耕还林达成共识,对发展核桃树的积极性高涨。在此带动下,熊朝发自愿将地里的玉米清理干净,种上了400余株核桃树,成为村里第一批吃上核桃的人。
“村里不但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每个月都有专家来开现场会,给我们手把手指导核桃种植。当年核桃树就挂果了,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熊朝发高兴地说,“加上林下种点魔芋和中药材,收效快,我们全村人的干劲都上来了。”
走进如今的富裕村,3000余亩核桃树上挂着累累硕果,2000余亩树下套种的雪莲果、魔芋、中药材以及传统作物生机勃勃,村里洋溢着积极向上、和乐安康的温馨氛围。
截至目前,富裕村真正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全村每户平均约12.09亩、220株核桃树,核桃基地丰收在望。林下实现经济收入240余万元,村民核桃管护务工收入50余万元,退耕还林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1800多万元,富裕村建卡贫困户37户215人全部脱贫。
不仅如此,通过产业的发展,富裕村环山公路、水泥桥、村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出行、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引来市内外20余批次考察团交流学习。受到带动,秀山全县已发展核桃种植1.3万亩,市外县级发展核桃种植600余亩。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以林富民
对于大山深处的富裕村来说,抢抓退耕还林机遇无疑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面对如此有利契机,秀山县其他乡镇也不甘落后。
进入盛夏,田间弥漫着被艳阳烘晒出的泥土芬芳,眼看着藤椒树长势一天比一天好,官庄街道白杨社区的农户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把农户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或者租给鼎恒公司,这样村民不但可以收取租金,还可以去藤椒基地务工赚钱,有了稳定收入。”白杨社区支部书记说,白杨社区藤椒产业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鼎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社区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提供政策和服务,双方合股共同参与藤椒基地生产运营。
待藤椒丰产后,其所得盈利将按1:4:5的比例进行分红(社区集体经济占10%,合作社占40%,公司占50%)。在此之前,在基地中套种南瓜复合经营,以短养长,让老百姓尝到了退耕还林的“绿色甜头”。
与此同时,宋农镇凤凰寨村则采取成立“村社合一”合作社的方式,大力发展以红心柚为主的经济林木,配合林粮、林菜、林下养殖等短期效益,建立公平合理的联结分配机制。
据了解,合作社以“土地+资金”入股,统一土地、资金入股折算价格,让农民土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并实行制度化管理,避免出现大户侵占社员利益、分红差距过大的问题。目前,凤凰寨有149户599人加入合作社,户入社率达96%,其中建卡贫困户入社率达100%。去年,仅林菜结合一项就实现创收20万元。
实际上,不管是“公司+基地+农户+市场”,还是“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在秀山推进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的模式凸显,产生的带动效应不胜枚举。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秀山部分农户逐步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工人、职业林农、服务人员、商人等,第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退耕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县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秀山已完成新一轮退耕地造林18万亩,涉及全县26个乡镇(街道),惠及5万余户13万余人。全县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202家、家庭农场43家、林业企业12家、专业大户241个,创建了一批“中华名果”“基地乡镇”等称号。
培育有秀山特色的林业产业
自2002年12月国务院发布《退耕还林条例》以来,秀山县严格在《退耕还林条例》框架下,根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退耕还林工程下达的有关文件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在凤凰山当了44年护林员的艾定昌,正是这些成绩的见证者之一。
凤凰山坐落于秀山县城东门,是县城内抬头东望的第一座山,整座山脉犹如凤凰展翅而得名。这里是秀山县历史上重要的佛教传播地,是这个小县城的“肺”。在上个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凤凰山周边大片森林被砍伐开垦,仅剩不足300亩的国有林地,凤凰山犹如一只退了毛的山鸡。
十多年来,秀山县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下大力气,派遣工作人员和艾定昌多次走村串户做工作,力劝农户息耕造林。如今,凤凰山累计实施坡耕地造林1372亩、荒山造林800余亩,基本做到了应退尽退、应绿尽绿。
“这么多年,看着凤凰山从单一的柏木针叶纯林又变回针阔混交林,我高兴地不知道说啥好。即使现在退了休,我也经常上来转一转。”摸着身边伫立的香樟树,艾定昌开心地说,“现在植被好了,空气也好,越来越多游客上来耍,凤凰山又成‘金凤凰’了。”2017年,凤凰山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每年接待旅游上万人次。
以凤凰山为缩影,折射出的正是秀山县多年来退耕还林的硕果。
自2002年启动,至今历经两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秀山林草植被明显增加,地表持水能力明显改善,气候调节能力明显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尤其是周边游比往年明显增多,川河盖、太阳山森林公园、大溪湿地公园以及临近的农家乐成了城镇居民闲暇时的休闲热点。
根据重庆市退耕还林2016年监测报告显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渝东南片区退耕还林工程每年可调节水量8.83亿立方米,固土3037.09万吨,减少有机质损失79.32万吨,林木积累氮量0.4万吨,吸收污染物0.66万吨,滞尘302.43万吨,防风固沙424.09万吨。
“这为秀山县继续推进林业工程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更为秀山县打造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扎实基础。”秀山县相关负责人说,秀山将认真落实全国、全市林业大会精神,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动森林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互惠互利,积极培育有秀山特色的特色林业产业。
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行动
去年,全市启动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秀山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狠抓责任落实、项目规划和工作重点,计划2018—2020年,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提升行动,3年期间完成营造林任务67.4万亩,含新(改)造林48.9万亩、营林18.5万亩。计划2022年,秀山森林覆盖率达到57%。
为全力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建设步伐,秀山县委、县政府积极扛起主体责任,常务会研究审议了《全县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先后编制《秀山县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总体规划(2018—2020年)》《秀山县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林业部门负责总牵头,水利、交通、农业、市政等部门按职能做好各自行业绿化任务牵头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
立足实际,秀山县围绕“一顶两盖三山四河”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布局,把建设任务全部分解到山头地块,把退耕还林作为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压舱石”,逐乡镇成片推进取得突破。并且大力寻找结合点,将行动与脱贫攻坚、春季义务植树和县河长办河道绿化、天然林保护工程、部门绿化等工作相结合,开展秋冬季“百日大会战”,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今年6月底,秀山已完成营造林41.4万亩,完成3年总计划的61.4%。其中退耕还林完成11.8万亩,完成3年总计划的73.8%;其余国土绿化项目完成29.6万亩,完成3年总计划的59.9%。(来源:重庆日报 赵童 彭光灿 刘玉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