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有效

发布时间:2019-08-14 14:20: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周晓磊 刘朝芳 吴文捷  |  责任编辑:刘怿艺
分享到:
20K
Loading...

社区党委协调共建单位供水公司对辖区老旧小区开展一户一表改造,帮居民节省7万多元;一批儿童综合服务中心、暑期乐园的建立,为居民提供四点钟学校、科普实践等服务,让长期困扰家长的接送难不再犯难”……一个个群众身边的小变化,交织成一张民生幸福网,这得益于泉州城市基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泉州市主动适应城市基层治理新形势、新变化,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系统、整体建设,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图: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

凝聚合力  引领基层治理“独角戏”转变为“大合唱”

“以前社区想寻求相关单位帮忙解决问题,靠的是磨嘴皮子、‘打感情牌’,但效果一般。现通过党建联席会议这个平台,一下子就解决了小区居民用水计费的难题。”泉州华南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吴章建开心地对我们说道。

基层在面对许多治理难题时,往往因责大权小、权责不清而有心无力,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为破解这一难题,泉州市积极推进城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相继出台《关于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服务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将“深化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纳入2019年度市委“强基促稳”的重要项目,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充分发挥辖区内各主体的能动性,将过去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由社区唱“独角戏”的现象转变为各领域党组织“大合唱”。

各地也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整合各层次各领域的资源,推动城市基层治理更加有序高效。石狮市以纳入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引领行动示范市为契机,创新推行“五化一体”和“做强轴心,三级响应”的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工作机制;洛江区立足城乡结合部特点,打造由区域联动、乡村振兴、慈善公益、文旅发展、校企村合作等五大 “同心圆”构成的多元治理体系;德化县16个非城区乡镇统一入驻进城党群城市家园,每月固定的“服务圩日”安排县乡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到家园为居民办理业务和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形成党建引领、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建强组织  引领小区管理“一盘沙”转变为“一盘棋”

配套设施缺失,物业管理脱节,失管现象频频出现,小区一度出现脏乱差、管理无序等问题,依托社区管理又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这是过去泉州很多小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泉州市将小区梳理划分为“老城区小区、商务小区、安置小区、农村社区小区”四种类型,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兼合式”三种模式,分类施策推进小区党组织建设,让小区治理有了“主心骨”。目前,泉州市城市居民小区已建党组织小区数735个,党组织覆盖率52.4%,党的工作覆盖率100%。小区党组织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的基层组织架构,不断夯实小区自治的基础,规范小区自治管理,加速畅通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

小区治理不能“单打独斗”,泉州充分发挥小区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业委会、物业、小区老人会等协调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将党建工作写入业委会章程,着力打造“红色业委会”,聚焦各方力量共同解决小区内各种矛盾、促进邻里和谐。如丰泽区通海社区成立“社区—业委会—监委会—老协会—物业”五方党员联建联席议事会,今年来共解决整治高空抛物、宠物管理等问题10余个。南安市四季家园小区打造“党组织+群团+协会”的“1+N”治理模式,成立全省首个小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做到场所共建、资源共享、人员共用。业主洪宗荣感叹道:“党组织牵头,带动形成了一盘棋的格局,将大家拢在一起。”

图:四点钟学校

图:社区开展活动

 “点”“线”结合 引领居民有事“找社区”转变为“找楼长”

在鲤城、安溪、台商的小区里,常有这样一个特殊且热心的群体,他们从事的职业不同,却拥有同一个身份—党员,每天工作之外,他们在小区里充当着服务员、调解员、宣传员、联络员等多重角色,从调节邻里纠纷到处理生活琐事,从维护楼幢和谐到参与小区建设,有效减轻了社区网格员的工作压力,也使居民的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和答复。

目前,泉州逐步在城市居民小区中推行“党员楼幢联络小组”和“党员楼长”制,由各楼幢推选有公益心、责任心的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等组成联络小组或担任楼长,以“志愿”为前提,以楼幢为阵地,以群众诉求为“哨声”,搭建起党群连心桥,串联成一条条“楼幢—小区—社区”的联系“线”,织密成一张完善的小区治理网,既解决群众家门口“芝麻绿豆”的事,也使小区变得更温馨、更和谐,进一步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为城市基层治理拓宽新思路、新方法,“有事找楼幢联络小组或楼长”成为小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

图:楼幢党员联络小组开展勤廉故事会

图:楼幢党员小组议事

统一吹哨  引领党员报到“走过场”转变为“真服务”

“搬到这个小区三年了,同住一栋楼,却是熟悉的陌生人,更别提关心小区事务。”在职党员进社区、进小区,更多的是“只有一纸文件,人不见踪影”,对社区、小区的大小事务几乎不知不管,难免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为了避免这个现象的发生,引导辖区更多领域的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头雁效应”,泉州市推行“双报到”服务基层制度,引导市、区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所在地或挂钩联系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指导街道社区建立“需求+资源=项目清单”的“三清单”服务制度,采取入户走访、调查问卷、会议座谈等方式收集掌握党员群众所需所盼所求,通过各级党建联席会议确定项目清单,由街道党工委搭建平台,在职党员以组建志愿服务队的形式参与到社区、小区治理中。晋江市抓住公职党员这一“关键少数”,不断深化“双报到”制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解决“找到组织不难,组织活动也不难,难的是怎么形成闭环程序”的问题,让公职党员年终以一份圆满的考核表来实现对自己最好的回报,以及对组织最真的回馈。

2018年以来,泉州市共组织3.4万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所居住小区报到,开展“承诺、践诺、评诺”活动,建立各类网络党建服务平台329个,分类组建志愿服务队伍600多支。组织“双报到”党组织和党员开展组团式、订单式志愿服务1594次,领办参与社区治理活动15万人次,其中为民办实事项目超过1.7万项,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周晓磊 刘朝芳 吴文捷)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