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善美重庆

两江新区邢家桥书记谢兰:身患癌症却坚守岗位 把百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发布时间: 2019-08-14 16:28: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她的脚步从未停歇,4000余户家庭10000多名居民,每家每户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扎根社区17年,她把百姓冷暖时刻挂心间,而百姓,也把她当成了贴心人。

她是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她与社区工作者们一起,解决了一件又一件居民的烦心事、操心事,切切实实践行着为民谋福祉的初心。

真情走访寻问题症结

人人都说,在邢家桥社区,没点耐心,是当不了书记的。而谢兰,不仅当了6年社区书记,更获赞誉无数,无论走到哪,总有居民与她打招呼、话家长。而这看似寻常的背后,是谢兰与社区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用心换来的。

邢家桥社区成立于1993年3月,占地约1.3平方公里。社区常住人口由农转非居民、老街旧城拆迁安置户、购买商品房迁入户三类人群组成,其中,有16栋农转非安置房,45栋无人管理单体楼,9个低档物业小区,“各类矛盾非常突出,社区工作不易开展”。

虽说邢家桥社区在早年间是附近最繁华的所在,也是整个两江新区直管区内最早进行开发建设的区域。20余年过去了,由于建设标准低,邢家桥社区早已“满目疮痍”,举目皆是典型的80、90年代城建风格:街道狭窄、楼宇密集、活动空间局促……尤其是1992年建成的邢家桥安置房,早已是年深日久、不堪重负,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居民苦不堪言。

“墙面霉变、脱落,卫生间、厨房开裂漏水,各类线缆交相错杂,凡是你想得到的问题,都存在。”谢兰打开手机,为记者翻看一张张的图片,“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讲,厨房、卫生间漏水都是家常便饭,最严重的,居民上厕所都需要打伞,真的太恼火了!”  

2017年2月经管委会批准,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整治项目成为两江新区管委会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该项目涉及安置房488套,门面91个,安置1422人。当年,社区的整治工作开始谋划启动。

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安置房改造工作,让谢兰很是激动:“我们就想带着一番抱负,大干一场,一举把邢家桥社区的脏乱帽子摘掉,一定要让这里的百姓住上不漏雨的房、住上安全的房!”

可没曾想,谢兰她们的抱负在正式实施环节,就遭遇了始料未及的情形。“这是一项史无前例,不可复制的工作,是我从事社区工作以来最难的工作,邢家桥社区老旧小区整治之难,难于上青天。”谢兰的眼眶,微微有些泛红,她一直记得2018年12月11日这一天。

那天,社区安置房改造正式进场,早上六七点就开始做好脚手架的搭建工作,一切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上午十点左右,社区的居民开始一波一波的开始聚集起来。

“我们不用你们装修”“这种政绩工程我们不要”“我要的是拆迁补贴,不是安置房改造”“肯定你们从里面贪污钱了”……

七嘴八舌、流言蜚语,辱骂、恐吓,接连而来,有些情绪激动的居民直接端起板凳坐在施工现场反宣传,有的居民直接将大粪端到社区办公场所,甚至,还有居民直接拿起了菜刀追着工人跑。

“我们的手机号都是对外公布,且24小时不关机,那段时间,几乎每天半夜都有居民打电话骂我,用词之难听,我也是个普通人,怎么不难受,怎么不委屈?” 谢兰想不通,为什么一个为人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在老百姓的眼里就变味了呢?望着进展缓慢的整治工程,一向乐观的她,也急的团团转,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光是在我面前,都哭了好几次,整治的压力寻常人根本想不到,尤其是邢家桥这个项目。” 人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锋颇有感慨,“谢兰这个同志哭是哭,但是转过背又对群众笑脸相迎,还是坚持把工作做下去。”

“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我是社区带头人、居民身边人,我不做,大家怎么开展工作,居民怎么过上好日子?”谢兰把眼泪抹干净,开始带着社区一帮人,挨家挨户进行走访,了解居民的想法、听取居民的意见。

虽说吃了无数的“闭门羹”、碰了不少“鼻子灰“,但谢兰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邢家桥社区开发得早,补偿低,居民积怨深,再加上不时有谣言称该小区要拆迁,居民们老想着能靠拆迁获得一大笔补偿。“此外,这个安置小区居住的老年人多,很多居民条件也不好,尽管我们给予了每家2000块钱的生活不便补贴,但他们都不愿意暂时‘挪窝’,一是节约,二是嫌麻烦。”谢兰摇了摇头,她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一户一策”换群众笑脸

谢兰深知,与居民打交道,再多技巧都无用,唯有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付出真心真情,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

“我半辈子工作生活在这里,我晓得,大部分居民都不是存心刁难我们,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让他们把怨气发出来了,再慢慢做工作,总会做通的。”谢兰相信,只要自己对居民好,居民自然也会对自己好。

于是,谢兰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放弃了周末,放弃了节假日,以“5+2”、“白+黑”的劲头,开始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起初,群众支持率只有23%,这也导致,每次谢兰组织召开居民会议,都“完全开不下去”。只要谢兰和社区工作人员开始发言,居民们就乌泱泱聚集在一起,七嘴八舌表达诉求、宣泄怨气。“什么你们这些人就是变着法赚钱,什么政府就是说得比唱的好听,总之完全不给你说话的机会”。没办法,谢兰只有耐着性子,一遍遍安抚群众情绪,一遍遍针对群众问题进行答疑,那时,居民会议常常不欢而散。

眼见光靠居民会议行不通,谢兰便同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带着《给居民的一封信》,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居民说我贪污,我就一遍遍解释,工程款根本不经过我们的账户,居民说要拆迁,我就一次次开导,这都是谣言,不能信。父母解释不通就找子女沟通,子女不沟通就找亲朋好友帮忙沟通,我的电话他们都有,只要给我打电话,我都接待。” 据不完全统计,谢兰先后组织召开居民会议30余次、院坝会40余场,接待群众达1000余人次。

令人欣喜的是,在谢兰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居民们的态度终于发生了改变。这其中,71岁的黄大爷是改变最大的一个。

“我已经七八十岁了,不需要你们来给我整治。”最开始,黄大爷可谓是最坚定的“钉子户”之一,根本不同意整治方案。

谢兰和工作人员前前后后到黄大爷家中去了不下20次,有时,一次宣传就长达2小时,还发动了楼栋长、党员代表到其家中一起做工作。在一次又一次的到访中,黄大爷的态度明显发生了转变,跟入户宣传的工作人员开始拉家常、谈生活、扯龙门阵,还主动帮工作人员作其他居民的思想工作。甚至,黄大爷主动请缨,当起了项目综合整治小组的志愿者,帮不在家的27名居民保管房屋钥匙,打扫临时厕所,还会主动入户协助工作人员处理整治过程中产生的小纠纷。

为了争取更多的群众,也为了让居民住的更舒心,社区在总方案的大框架下,针对每家每户各式各样的需求,进行“一户一策”地调整,而这种调整,甚至细致到插线板安装的位置。

“谢书记很耐心,每次我们给她打电话,不管好晚,都要接,如果是当下能够解决的,立马就来现场或者安排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第二天绝对会第一时间过来。”62岁的任术英提起谢兰,赞不绝口,“我们都很信任她!”

在谢兰和社区工作者的努力下,邢家桥社区支持整治的“任术英们”多了起来,目前,居民的支持率超过了90%,已完成整治任务量的40%,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你知道我最欣慰的是什么吗?”谢兰嘿嘿一笑,“就是看到居民们住进新家后展露出来的笑脸,我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带病坚守感动整个社区

“要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这是谢兰常挂在嘴巴的话,在她看来,只有这样,在关键的时候才会得到支持,也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把你当贴心人。

谢兰印象很深,有一次,她帮一位婆婆解决了养老保险的问题,婆婆激动万分,当场就掏出一根棒棒糖,手舞足蹈对谢兰说:“谢书记,太感谢你了,我请你吃一根棒棒糖!”面对老人朴实又真挚的表现,谢兰既不好意思,又红了眼眶:“自己的付出,是真的会有回报的,居民们真的对我太好了!”

而这种被群众认可的关心,谢兰在今年感触更深。

今年,谢兰终于前往医院做了癌症手术,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早在去年,谢兰就被确认为肺癌,但由于工作繁忙,“离不得现场”,始终没有入院接受手术。“当时我觉得是良性,整治工作又是攻坚的时候,拖一下也没事,就一直没接受治疗。”这一坚持,就是一年,直到4月清明节,在亲人劝说下,谢兰才暂时放下工作接受了手术,而她去医院的前一天,仍然在社区开会布置工作。

入院之前,谢兰告诉社区工作人员,不要将她生病的事情告诉居民,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但由于谢兰本身是地地道道邢家桥人,所以生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居民们陆陆续续都知道“谢书记生了病”。

“在医院期间,每天我都会跟书记打电话、发微信汇报项目进展,其他干部都喊我不要打扰书记了,但是我晓得,我如果不给她说,她才不能安心休息呢!”邢家桥社区主任许光静和谢兰同一时间进入社区,对谢兰的心思,早就知晓得一清二楚。“她这个人的特质之一就是敬业!”

得知在整治过程中,居民私自改装承重墙、房屋漏水、居民用水不便等情况时,谢兰在医院心急如焚,手术后仅休息了10多天,连线也没拆,便不顾医生劝说重回岗位。

在谢兰返回社区的当天,她得知正在整治的一户居民与施工方发生了争执,便急匆匆赶往现场。一问,才知道因为房屋漏水,加上施工出了点小状况,居民被当场浇了个“透心凉”,当场便拿起了菜刀追赶施工人员!

谢兰赶到现场,一边用语言安抚,一边上前拉住情绪激动的居民,全然不顾自己刚从医院回来。经过谢兰和社区工作者的耐心协调,总算化解了居民的怨气,让施工重新顺利进行。

正当谢兰松了口气,准备回办公室休息时,许久不见她的居民陆陆续续跑到谢兰面前,有关心病情的,也有反映问题的。这一天,原本从现场到办公室只有5分钟的路程,谢兰却走了整整两个小时,不停回复群众疑问。“结果,回到办公室的时候,我发现伤口崩开了,又急急忙忙跑回医院处理。”谢兰不好意思笑笑,“下次我还是不能这样了。”

街道本打算让谢兰把伤养好再来上班,但谢兰不愿意,“这么多事情,社区这些兄弟姐们根本忙不过来”。为了使谢兰得到更好的休息,街道劝说让她上午来一个小时,下午来一个小时,在办公室处理完事情就回家休息,但她也不乐意,反而是上午多上一个小时,下午晚下班一个小时。

谢兰的付出让群众深受感动,居民也把谢兰当成了贴心人,主动为她着想。从出院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居民在谢兰的办公桌上放各种草药、糖果,还有居民每天给谢兰熬制清热降火的中药。

在谢兰记忆中,有位居民的记忆特别深。“早上拿塑料瓶给我装了一瓶中药递给我,我就立马喝了,结果她见我喝完,一溜小跑回家,隔了一会,又给我送上了一瓶,居民真的对我特别好。”谢兰说,居民对他一点一滴的关怀,她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更让谢兰感慨的,是居民现在不仅打电话反映问题时柔声细语,更不轻易让她到现场去,“怕灰尘太大影响病情”,总之,尽量不麻烦她。

5月14日一大早,谢兰接到6栋杨婆婆的电话,说家里被施工漏的水淹了一晚上,自己在外面坐了几个小时,请谢兰马上来处理。  

谢兰一听,顿时着急了,连连问到为什么不早点打电话?杨婆婆在电话那头有点哽咽,告诉谢兰:“谢书记,我晓得你身体不好,所以半夜不想打扰你,小事也不会打给你,但是这次我实在是要崩溃了,才打给你的。”

挂完电话后,谢兰无比愧疚,一边赶往居民家,一边电话联系施工人员处理。“杨婆婆是没有条件搬出去住的那群人,只能一边施工一边居住,当看到杨婆婆家没一处干的地方时,我难受惨了,我知道杨婆婆是为我好,但是这种事情,完全耽误不得!”在施工队一边处理杨婆婆家中情况时,谢兰一边道歉,一边嘱咐她,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管多晚,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自己。

“说实话,我们整治工作是很艰难,但是居民也特别难,很多居民都是像杨婆婆一样,因为条件有限,无法搬出去过渡,只能白天在床上铺一层塑料膜,晚上再揭开睡,煮饭也是在电饭锅里煮最简单的白水菜,真的很不容易。”谢兰说,每每看到居民们窘迫的现状,加快推进整治工程的心就更坚定了。

针对居民在整治期间入厕难、洗衣难、洗澡难,社区增设了临时公共厕所6个、浴室10个、洗衣池12个、开水供应点2个、安全通道 500米。“我们想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居民在整治期间的困难。”谢兰说,“如果进展顺利,希望能在过年的时候,让家家户户都住上新房子!”

“整整书记”扎根社区17年

实际上,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整治工程只是谢兰17年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项目。

这些年,谢兰还参与推动了汪家桥老旧小区整治、人和菜市场整治、夜市整治……连她自己都戏称自己为“整整书记”。

当记者询问,作为“整整书记”成功推动这么多整治项目的秘诀是什么时,谢兰嘿嘿一笑:“我没有什么秘诀,如果非要说秘诀,大概因为自己是原住民,又在社区工作了十多年,有群众基础吧!”

2002年,从事皮鞋生意的她经原邢家桥社区书记邓美清推荐来到邢家桥社区,迈出了17年社区工作的第一步。

“社区工作无比繁琐,处理那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都是关乎群众日常生活的大事。”谢兰回想起当初,笑了笑,“当初只是觉得社区工作稳定一点,家里人也支持,做久了,我就对这份工作有了感情,可能一切都是缘分吧。”

从个体户转为社区工作者,一切都不一样,谢兰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点点跟着彼时的邓书记学,一遍遍翻阅政策文件,一次次与群众进行交流。

“谢兰聪明、爱学,主要是愿意为群众服务,很多东西一点就通。”邓美清提起谢兰,止不住的笑意,“我带出来的人,不错吧!”

在谢兰看来,及时将党中央的重要精神和重大部署传达和落实,需要社区工作者本身就要熟悉党的政策,“要开展好工作,必须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为此,从进入社区的第一天起,谢兰就坚持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书籍、会议、新闻……各类学习渠道,都成为谢兰学习成长的平台。“时代变了,社区工作由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模式,你不学,怎么服务群众?”

在学习了解国家政策的同时,谢兰逐步燃起了向党组织靠拢的意愿,并在200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解难题就是我的初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我当时的愿望。”

同年,经过选举,谢兰正式成为社区干部。“当年,我的居民投票可是最高的,这还是说明我的工作做得可以噻!”聊起当年的事,谢兰满脸自豪。

“正是由于她工作做得可以,街道都把她往最需要人才的社区上派,太能干了。”陈锋介绍,谢兰2002年进入邢家桥社区,6年后,“转战”汪家桥社区,2013年,再度回到邢家桥,担任党委书记。

2013年11月22日,一个普通的周五,但对谢兰而言,却是个不平凡的一天。那天,是谢兰重返邢家桥社区的第一天,当谢兰来到办公室开始工作时,让她感动万分的事情发生了。不少邢家桥的居民在得知谢兰回到社区上任之后,自发来到办公室,欢迎她重返邢家桥。

“居民们挨个拥抱我,不停跟我说,欢迎回来!这种感觉,就像是回家了一样,是他们给予了我在邢家桥工作的信心。”谢兰说,“正是因为这些善良淳朴的居民,包括我在内的社区工作者都愿意付出,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