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头条

《讲好重庆故事》——【聆听“医”路初心】系列报道:张荣华 35年行医之路 铸就一颗医者仁心

发布时间: 2019-08-19 11:33:2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郭辉 付恋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编者按:你可曾知道,口罩之下的无声,是对生命相托的专注;你可曾知道,一袭白衣之下,有颗仁爱济世的至诚之心。一直以来,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人”、推动健康中国的“主力军”,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始终冲在扶危救急第一线,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用坚强的脊梁肩负起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为讲好医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的动人故事,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医卫,共享健康”的良好氛围,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本网正式推出《讲好重庆故事》——【聆听“医”路初心】系列报道,以此向所有默默奉献、日复一日奋战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医务工作者致敬!

日前,记者将笔和镜头对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与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张荣华,通过讲述她在平凡岗位上的敬业故事,全面展现一名普通医师医者仁心、厚德笃行的崇高品质。敬请关注!

image.png

人物名片:

张荣华,女,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医学博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中医与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专著5部,参编教材专著8部。

在同事眼中,她如“老黄牛”般勤恳敬业,永远“有求必应”“有号必加”,工作时间经常“5+2”“白加黑”,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地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在病人眼中,她如春风般温暖,不管多忙多累,永远面带笑容、不厌其烦地安慰和解答病情,以一颗朴实无华的仁心奏响了医患情深的和谐乐章,是白衣医者的绝对表率。

她就是西南医院中医与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张荣华。从医35载,她始终牢记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一心扑在治病救危的工作岗位上,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不仅以精湛的医术为病人带来健康和幸福,更以优良的医德医风赢得无数人的爱戴和信赖。一路走来,她初心不改、步履坚定,成为中西医药领域内德艺双馨的优秀典范,先后荣获重庆市优秀青年中医、重庆市名中医、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等荣誉称号,为中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image.png

医者,善为初心

“请问张医生在吗?我找她看病。”一大早,一位来自巫溪的老人家就在西南医院中医与风湿免疫科病房门外张望,时不时向护士询问张荣华的去处。像这样特地来找张荣华的病人不在少数,他们大多都是“别人推荐来的”。多年来,张荣华在风湿免疫治疗领域累积盛名,慕名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此时,刚查完房的张荣华回到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领着等候已久的病人坐下,她摘下口罩,还未来得及喝一口水,就开始了对病人的询问。

“您哪儿不舒服?”“您的腿恢复得挺好,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等严重就来不及了”……对待病人和蔼可亲,做事又不失严肃认真、干练果断,张荣华的言行举止中,既有医者仁心,又彰显军人本色。

“当医生治病救人,是我从小的梦想。”说起自己的工作,张荣华脸上显露出骄傲又自豪的表情。虽然工作时间经常“5+2”“白+黑”,忙个不停,但张荣华不叫苦、不叫累,反而为能多帮助一位患者而感到欣喜。“只要病人能够重获健康,我辛苦一点也没关系” 记者看到,说出此话的张荣华身上,一颗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赤子初心正熠熠生辉。

而这份初心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他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张荣华心中,父亲高尚的医德支撑她再行医路上不断前行。

张荣华父亲是一名中医,二十多岁始悬壶济世至今,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名扬四里八乡。退休后,他没有进城市享福,反而扎根乡村,每日从早到晚为村民看病,更是时常半夜出诊。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患者,他便免去对方的出诊费,自己拿钱让病人抓药、回家……“爸爸以实际行动告诉我,对待病人要全心全意。”在父亲的感染下,张荣华暗下决心,要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医疗事业,像父亲一样对医术精益求精、对患者关怀备至,不谋私利、不计风险、不辞辛劳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

于是,1979年,赶上高考列车的张荣华考上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毅然选择了中医专业。五年求学生涯里,她勤求古训、饱读医书,年年成绩都出类拔萃,深受老师同学的赞扬与喜爱。毕业时,更因表现出色,被分配到重庆著名三甲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工作。来医院后,张荣华几乎“长”在科室里,勤奋专研、努力好学,全面提高实操能力,很快就成为科室骨干。从此,凭借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她战斗在临床一线30余年,高超的医术和优良的医德医风声名远扬,慕名前来看病的患者与日俱增,好评连连,多次被评为第三军医大学模范党务工作者、医德医风先进个人、优秀责任医师、优秀门诊专家以及优秀共产党员。

正是把最初的理想当成前进的动力,将自己的幸福与广大患者身体健康紧紧相连,张荣华才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诸多荣誉纷至沓来,张荣华并不沉醉自满。对她来说,这些只是职业生涯的小小点缀,病人的认可和满意才是最重要的。她将不忘初心,继续为万千患者的健康奋斗终身。

医者,业精于勤

“军人、医生,我很荣幸能够同时拥有这两种特殊而光荣的身份,也想通过自己传递一份信念,一种力量:军人的勇气与担当、医生的使命与责任。”坐在面前的张荣华,身着橄榄绿、肩披白大褂,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一直恪守的人生信条。

八十年代,张荣华进入了西南医院,成为一名职业医师的同时,也拥有了军人的特殊身份。穿上帅气的军装和白大褂,她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决心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用更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广博的医学学识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为此,工作中,张荣华一边苦练过硬基本功,一边在专业上苦学勤耕,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1997年,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内科学消化系病专业医学硕士学位,成为周子成教授、中西医结合专家洪多伦教授的弟子。2001年,她在湖北中医学院获中医内科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

一个个职称的获得,记录了张荣华点滴的求医之路,仁心之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名师的指点培养,张荣华临床中医诊治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中医与西医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慢性肝病、妇科疾病等。临床上以辨证治疗风湿性疾病、扶正化瘀散结法治疗肿瘤、益气活血软坚法治疗肝硬化、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肾精不足型不孕不育等,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好评。只要是张荣华当班,科室门前都要排上长长的队伍。

因为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而入院的李力(化名)曾命悬一线,“那时候一看,血小板只有4×10^9个/L了,赶快制定方案,给他做治疗。”张荣华说,李力的免疫系统受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将会有生命危险。在治疗中,张荣华为其量身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方案。通过精心治疗,血小板数值终于回升,李力脱离了危险。“是张医生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啊!谢谢张医生啊!”出院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张荣华连连道谢。

李力的故事,只是张荣华多年来救死扶伤的冰山一角。经过传统中医的沉淀和现代西医的积累,她有自己独特的医学视觉,用中西合并的双剑与疾病战斗,为病人减轻痛苦。病魔惧怕她,病人喜欢她。“妙手回春”“医者仁心”……一面面病人送来的锦旗堆满了房间,但并没有高挂。为什么?“医生,就是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都是我该做的,没什么好炫耀的。”面对记者的提高,她笑容温柔、神色笃定,云淡风轻的语气中,足显谦逊高洁。

不止于此,由于专业技术精湛、德才兼备,张荣华还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教学中,她认真指导和带教下级医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使很多年轻医生在业务上得到了迅速提高。“她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指导我们的时候也是非常仔细,注意每一个细节。”在全科医生蒲文伟看来,张荣华既是一名敬业的医生,也是一名合格的老师,让人敬佩。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国医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国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扎根中医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张荣华深情地说:“我们中医人肩负传承祖国文明、发展国医的使命,肩负为中医药事业多培养人才的重担!”

医者,悬壶济世

每次和张荣华见面,她不是在门诊看病,就是病房了解病人情况。为了患者,她几乎“长”在医院,查房、写病历、研究病情……整天忙个不停。虽然忙碌又辛苦,可说起自己的工作,她脸上洋溢着自豪又幸福的表情。她说,为理想矢志奋斗,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件幸福的事。

近年来, 张荣华一直保持着平均每天看门诊上百人次的个人“纪录”,对病人有求必应,有号必加,经常从早上七点多钟工作到晚上八九点,以实际行动践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铮铮誓言,为全科室医护人员起到了表率和先锋带头作用。

负责接待病人的前台护士用“勤勤恳恳的老黄牛”来形容张荣华。

“张教授的门诊限号60,但她总会不停加号,超过100人是常有的事。”在护士眼里,张荣华对工作和患者极端负责,甚至手摔骨折了,都照常上门诊,不曾休息一天,令人肃然起敬。

记者发现,张荣华的右手处经过包扎,带着一个红色护腕,那是一个月前骨折留下的“痕迹”。被问到带伤工作的细节,张荣华避而不谈,只连连表示“病人看病不能等,这都是应该做的”。她坐姿挺拔,神色郑重地告诉记者,只要病人找上门来,就没有拒绝的道理。及时为患者诊疗,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经常“超号”让张荣华常常没有时间吃饭休息,可她并不因疲倦而松懈,依然仔细地询问每个病人的既往病史,参看病例记录,再开处方用药,整个过程一丝不苟,“望、闻、问、切”面面俱到。她说,“医生是一个幸福的职业,平时再忙再累,但只要看到患者康复是脸上的微笑,心里都是温暖的。”

多年来,张荣华为患者祛痛,为贫者解忧,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希望,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作为一名医生的神圣职责。然而,令张荣华愧疚的是,由于工作忙碌,她无暇顾及家庭,陪伴孩子这样朴素的愿望常常难以实现。“他小时候希望妈妈是护士。”张荣华说,当时自己常常要忙到很晚才能回家,对孩子的关心实在太少。而护士是八小时工作制,可以有相对稳定在家休息的时间。“很无奈,但我仍会这样选择,因为比起家人,病人更需要我!”对于家庭的遗憾,张荣华并不后悔。因为这就是她作为一个平凡医者的追求,坚持以仁心立德,以精心立业,以爱心立人,从而托起“心”的希望。

医者,人恒敬之

能成为一位名医,除了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智慧,仰视困苦征服难题的勇气,俯视弱小表现善意的温柔,也尤为重要。

“凡为医者,对病患当一视同仁,对长者有儿女情怀,对幼者有父母心肠。”这是张荣华的座右铭。一直以来,她不仅用精湛的医学技术,广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切切实实的为病人服务,更一视同仁,不论患者贫富如何、来自何方,总是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地诊治解惑。曾有一位病人在看诊时情不自禁地说,“张医生,我特别喜欢你。因为你在看病的时候,总是和蔼可亲,面带笑容。”

妙手仁心,抚慰病人伤痛;雪中送炭,真情温暖患者。护士告诉记者,“我们科有很多来至贵州偏远山区,他们每次来找张教授看病,张教授不仅像一位慈祥的家长,对他们的病情和生活嘘寒问暖,有时还会还自掏腰包,为经济困难的患者解决后顾之忧。”

曾经有一位患系统性硬化症、四肢多发溃疡的病人就诊,对方拮据的生活条件和触目惊心的创面令张荣华心生不忍。看到病人连吃饭都成问题,张荣华眼眶湿润了,她毅然伸出援手,向住院部提出减免医药费,还捐出了自己获得“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的3000块钱奖金。“张医生的雪中送炭,让我走出绝望,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病人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救死扶伤,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张荣华得到的却并不都是赞美。“因为病人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患病心情烦躁,难免会有争吵。”她坦言,从医多年,也受过许多白眼与不理解:门诊诊室门上的玻璃,因为看病等候时间较长,曾被人砸碎过;等候时间长了,病人冲进诊室大吵大闹,甚至口出恶言……面对种种冲突,张荣华不慌张、不红脸、不生气,以最美丽的微笑、最亲切的语言、最温柔的态度安抚病人情绪,让他们快速冷静下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病人生病心情不好,找个地方发泄,我们如果能够当他的垃圾桶、出气筒,让他心情放松一点,还是值得的。”提起如今略显紧张的医患关系,张荣华显得十分豁达。“你不冷漠,世间就温暖。”在她看来,只要每个医护人员坚持用爱心去包容每一位患者,用真情去对待每一位病人,就能增加“理解”和“信任”,构建温暖和谐的医患关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张荣华将仁爱之心融入平凡的岗位,视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赢得了众人的理解与支持。如今,在她的感染下,全科室形成了“以人为本”“微笑服务”的良好氛围,医疗纠纷大幅减少,医患之间关系融洽,其乐融融。“张医生好得没话说”“对病人无微不至” 在患者的交口称赞中,一个坚守自己信仰和医道的白衣战士形象愈发鲜明。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张荣华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始终坚守着对医学的最初信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众人皆称张医生“蕙质兰心”,她也正如一株空谷兰花,释放幽香,润泽众人,沁人心脾,可谓之良医也。(郭辉 付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