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地方传真

脱贫攻坚,黔江这样干

发布时间: 2019-08-19 13:39:2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费玉琼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image.png

美丽平溪

image.png

全克军在介绍大龙虾养殖情况

image.png

寨子社区产业兴

image.png

春蚕丰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重庆市黔江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56万土家苗汉各族儿女弘扬升华“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240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编织出最具内涵的风景。

2017年,黔江历史性摘掉国家贫困区县“帽子”!这之后,黔江向深度贫困发起宣战,向最后的“堡垒” 发起攻坚……

筑牢一个支撑

“一户一业”与“一村一品”

初秋硕果香,笑容别样美。

昔日荒山坡,如今果飘香。

走进黔江区的村村寨寨,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人人都热情招呼远方来客,诉说着巨变。

贫困户群众依靠什么脱贫?怎样才能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产业扶贫,标本兼治。黔江区打出了产业扶贫牌,培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为主,多业互补、多点支撑的富民产业增收体系。

匠心独运,巧造精品。

金溪镇平溪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没有资源、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就剩些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

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销路,怎样帮助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大力发展产业?

“一定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2018年10月9日,台湾同胞王杉羱作出决定:在黔江区金溪镇平溪村开启社会扶贫模式,计划在3年内投入人民币1.6亿元,打造“两岸平溪•漫客村”扶贫共享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产业“航母”。

王衫羱告诉记者,公司正准备在养殖池上面培育蔬菜,龙虾排泄的粪便又成为有机肥料,通过技术处理,栽培出真正的有机蔬菜,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一户一业”“一村一品”是基本,“多腿走路”或许更好。

作茧不“自缚”,走上致富路。

时值立秋。新华乡大田社区王军正在蚕棚内喂养小蚕。王军是当地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多年。2016年,从最初流转土地70亩起步,如今已发展280亩桑园,建起蚕棚2600余平方米,带动周边3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我在创业之初既没钱,也没技术。”王军说,村里修通产业路后,政府还为他请来农技员作指导,“让我发展产业更有信心。”

从扶贫示范项目,到个体农业,不难看出,黔江区现有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未来思路谋划,呈现的是以村域为单元的循环、立体、多元产业模式。特别是在这种模式下,有了政府的驱动扶持,以合作社为纽带,一头连通了发展变化的大市场,一头激活了单家独户的小生产。

目前,全区建起“亩产万元”立体农业基地11.4万亩,这是既立足当前、又保障长远收入的利民为民创新之举。

弘扬一种精神

“志智”双扶与“三个故事”

那是在“八七”扶贫攻坚时期,黔江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扶贫精神。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黔江进一步把“黔江精神”化为激励干部群众努力脱贫的精神动力。

基于此,才有了新华网《“黔江精神”再出发》中写到的:“如果要写中国扶贫工作的历史,一定少不了黔江。”

激发内生动力,黔江区搭建起扶志扶智、讲好“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我的创业故事”等“三个故事”的平台,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增强干部群众的脱贫动力。

“国家的政策好,我更要努力脱贫,不能当懒汉,躺在政策上睡大觉。”黑溪镇光明村村民熊海波在讲述着自己脱贫的故事,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49岁的熊海波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医疗、低保等扶贫政策。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熊海波还积极脱贫自强,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前不久,他家新买了50英寸的电视机,享受到了劳动创造出的幸福感。

其实,刚开展精准扶贫,提倡大力发展产业那会儿,熊海波并没有多上心,整天想着政府的救助。镇、村干部不断给他讲“勤劳致富光荣,懒惰永远无法摆脱贫困”的道理。他逐渐认识到自己思想的落后,决定奋起直追,甩掉贫困“帽子”。

与此同时,黔江区立足地方实际,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技能培训体系,加强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有脱贫的能力;引导和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让群众在发展产业和就业中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黔江区将教育扶贫的政策精准落实到贫困村、贫困家庭学生,确保让贫困地区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其中,被国务院扶贫办、重庆市委宣传部誉为“爱心助学品牌”的“圆我读书梦”活动,接续举办12届以来,整合全区所有助学平台,共募集社会资金3390余万元,资助武陵山区贫困学生8829人。碧桂园集团、佳惠超市、劲搏商城、金科集团、中科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倾情捐资为活动冠名。

3天后,第十三届“圆我读书梦”感恩募捐晚会就将在武陵文化广场举行,也将实现建卡贫困户、城乡低保户、收入略高于建卡贫困户家庭、城市困难户等四类家庭考上大学的学生全覆盖资助。

打造一支队伍

“第一书记” 与“三联三促”

“标准+精准”联动,从严从优选人促“尽锐出战”;

“导向+取向”联管,严管厚爱激励促“真情帮扶”;

“内力+外力”联合,以点带面帮扶促“价值提升”。

这就是黔江区驻村帮扶工作的“三联三促”创新做法。通过创新“三联三促”加强驻村工作队伍建设,全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加快发展,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刘书记,您又来了。”近日,正在家里劳作的黑溪镇改革村村民李永桥,远远地看着健步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刘光胜,笑着打招呼。

在黔江区,村民们每每看到这样的扶贫干部,都像见到了家人,特别亲切,不仅打招呼、唠家常,还时常客气地把他们招呼进家,倒杯茶水,拿出花生瓜子或者当季水果,围坐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天。

“机关干部全部要去扶贫点!”这样一来,不仅让“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落地见效,还让机关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得到实际锻炼,转变了机关作风。更多的是,村民和机关干部培养了感情,交上了朋友。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黔江区的扶贫工作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各家各户,田间地头,随时随地都能见到,像刘光胜一样的扶贫干部,与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

“驻村干部有建树,群众说了才算数。”众多扶贫干部,在黔江人民心中树起了一群榜样形象:把帮扶村当做“第二故乡”的“点子书记——全克军”“背包书记——田杰”“带着妻子去扶贫——杜建”等等。他们无怨无悔,为的是一个共同而坚定的信念:如期实现全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远致富,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

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领头雁”作用,在与贫困群众一道苦干实干中建功立业,真正为贫困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他们自豪地喊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第一书记!”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对象不一样,工作方法也应该不一样。

对此,黔江区还采取“靶向治疗”法,对症施策,依靠党员干部、白衣天使、人民教师“三支队伍”,实现精准结对帮扶。全区6000多名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创新实施贫困户签约“家庭医生”,全区组建签约团队200个,家庭医生团队人员总数749人;组织2327名乡村教师深入农村,对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进行家访7万余人次,做到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不搞锦上添花,都是雪中送炭。” 黔江区的这支扶贫队伍,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为每一户找到了战胜困难的“金钥匙”。

瞄准一个目标

“三个归零”与“两个百分百”

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的追求,就会成为壮举。

2017年,黔江历史性摘掉国家贫困区县“帽子”。

2018年贫困人口降到275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8%,返贫率降至0.06%。

2019年,黔江聚焦深度贫困,提出确保今年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脱贫人口“零返贫”、贫困边缘户“零致贫”、农村人口饮水安全100%、农村危房改造100%等“三个零两个百分百”目标。

为此,黔江区亮出脱贫攻坚“硬战术”,坚持“跳出扶贫抓扶贫”的思路,深入领会和把握“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统筹规划,创新举措,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全区人民坚持“摘帽”不松劲,继续围绕脱贫薄弱环节,落实“产业+就业”扶贫促增收、“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斩穷根、“领头雁”带民共富、“两保”兜底等经验做法,集中力量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全脱贫、零返贫”。

在“产业+就业”扶贫方面,黔江不断壮大烟草、生猪、蚕桑、羊肚菌、猕猴桃、脆红李等特色产业,以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为突破口,农业产业持续提质增效。

在“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方面,黔江境内拥有旅游资源单体316个,共有7个4A景区,创2个5A景区,引入中信集团投资120亿元打造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10万群吃上了“旅游饭”。

为推动“领头雁”带民共富,黔江用好亲情、政策、环境“三张牌”,培养发展致富带头人400余人,领(创)办企业136家。

聚焦深度贫困村交通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72.51公里,硬化村道公路241公里,新建人行便道78.74公里,新建便民桥15座,实现深度贫困村农村公路通达率100%,通畅率100%。

注重深度贫困村饮水安全,整治山坪塘4个,新建水厂1个,新建农村蓄水池151个,人畜饮水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完善深度贫困村电讯等设施,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新建通讯基站8个,深度贫困村电讯设施进一步改善。

改善深度贫困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实施农村房屋改554户,新建沼气池542口,卫生改厕1442口,新增垃圾设备317个,开发农村保洁、公路养护等公益性岗位173个,实现深度贫困村垃圾集中转运处置,深度贫困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为保障深度贫困户不再返贫,黔江区强化住房保障与社会保障,2018年实现1480人全部搬迁,完成危房改造计划151户,全面消除农村危旧房,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527人次405万元,将6561户14038人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

一诺千金,有诺必践。一场没有退路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黔江人民向小康奋进的步伐更加坚定。(费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