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生态环何

巴南:扶贫村书记朋友圈成“微商” 做起“生态配送”店

发布时间: 2019-08-26 14:31:3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邹露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image.png

番茄730余斤、玉米1500余斤、土鸡蛋2000余个、土鸡50只、黑猪肉300余斤、菜油300斤……昨(25)日,笔者了解到,这是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水淹凼村村书记余德海隔三岔五就要准备的农产品,这些来自村民家中正宗的“土货”会运往城里的各家各户,有些会送去各公司企业的食堂。大家都说,余书记干起了朋友圈微商,这是究竟是怎么回事? 

放弃事业回乡当起村书记 

2013年,余德海放弃了在外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到家乡麻柳嘴镇水淹凼村当起了村书记。 

刚回村时,他有些不适应。这个村给余德海的第一印象就是“地无百步平,人无挨家富”,除了山还是山。但是有山有水有人就有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摸排走访,余德海觉得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自不必说,先让村民见着钱也许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面对困难,余德海并没有退缩。他白天到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与贫困户零距离接触、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困难之处。仅用了1个多月,谁家擅长做腊肉,谁家有多少亩地,谁家擅长养鸡养猪一一他都记录在案,就把村里410户村民、21户贫困家底摸了个透。 

说干就干!他与村干部、帮扶干部一起,召集农村党员、致富能手、贫困户开展“院坝会”活动。麻柳嘴镇水淹凼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胜在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为充分发挥该村的优势,余德海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该村以高山蔬菜、土鸡、黑猪等“土货”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 

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代养订购”计划 

“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我们贫困户当然开心,我代养了50多只土鸡,先卖蛋再卖鸡,一年的收益十分可观。”贫困户经本绿这两天时间卖出100多个鸡蛋,想着增收有了盼头,心里非常高兴。 

这一切,得益于余德海的“代养订购”的扶贫计划。 

2016年的夏天,经本绿地里的3亩番茄因种植问题,加上天气炎热,地里的番茄烂了一大半,没有收成,家里两个娃眼看就要开学,学费怎么办?一家人都陷入了困境。余书记了解这一情况后,把几十个鸡苗送到他的家中,并邀请了西南大学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技能培训。土鸡长大后,余书记按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第二年的番茄,也迎来了丰收,让经本绿看到了希望。 

“脱贫增收要靠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就没有盼头。”为了寻找适合该村发展的产业,余德海经常思考这件事。 

2017年,在以带动扶持产业为基础的扶贫工作中,水淹凼村的“代养订购”计划并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村民和贫困户加入到蔬菜基地建设中,通过技能培训、农业知识普及等不断扩大发展规模,运用土鸡、土猪、蔬菜瓜果“代养订购”的模式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同时,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和发展基础,余德海还为他们量身定做帮扶规划和措施。对有发展意愿但又缺乏资金的贫困户,他积极协调无息贷款,为贫困户筹集发展资金;贫困户底子差、不懂种养技术,他就想法设法邀请技术专家、致富能人进行技术培训,使贫困户掌握一门脱贫致富的本领。 

“我种的3亩番茄,以前卖8角钱一斤,现在余书记帮我代销卖2元一斤,”今年夏天贫困户经本绿种植的番茄一下子被收购了几百斤,仅通过代销蔬菜瓜果这一项,贫困户每月便增收1000多元。 

如今的水淹凼村的生态农业蓬勃发展,黑猪肉、土鸡、瓜果蔬菜、山核桃、玉米等让贫困户代养代种,形成了“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抱团共致富”的良性格局。 

朋友圈成“微商”帮助贫困户推销农产品 

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把农特产品卖个好价钱就成为了余德海扶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夜里10点多,水淹凼这个小山村里,村民们睡了,鸡鸭鱼鸟也都睡了,余德海办公室却还亮着灯,成了蚊虫集中攻击点,他不得不一边驱赶着蚊虫一边完成当天的工作总结。期间时常被微信群的消息所打断,却不见他有一丝懊恼,相反,经常因为一条信息喜笑颜开:“我想订2只土鸡”“我要20个鸡蛋”“预定黑猪肉4根纤排”“贫困户老刘家的梨我买十斤”……这个夏天,他在朋友圈帮贫困户销售这些农副产品金额上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 

“好酒也怕巷子深”,为让大家了解到水淹凼村的生态农业,他精心拍摄了贫困户家的农产品照片和视频发到朋友圈和抖音,并发动亲朋好友在微信群、朋友圈中转发。 

尝到甜头的余德海意识到新媒体能量巨大,便在新媒体上做起了“生态配送”店,他还自学了摄影、写作,拍出的农特产品照片令人垂涎欲滴,写出的宣传词更加生动活泼。“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卖特产,怕别人笑话,也怕没人买,可是一想到能为贫困户做点实事,我就什么也不怕了”,说到这里,余德海信心满满:“这两年我靠微信、抖音等媒体帮贫困户赚了数万元,以后我还要一直做下去,为家乡的农产品代言!”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扩大影响力,他还积极动员其他帮扶干部一起加入宣传大军,个个都是推广员、人人争做代言人。余德海的故事只是巴南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巴南还有很多这样的满怀赤子之心,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山间田野里挥洒青春和汗水的村书记。他们在脱贫攻坚路上砥砺前行,一个个脚印踩出了精准扶贫户们的幸福路,也在奔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大道。 (邹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