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艺术

空中有朵“渝”做的云

发布时间: 2019-08-27 16:14:4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朱云锋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image.png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这句之前用于调侃的话,孰料如今要在重庆成为现实。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云技术、云工程、云管理在重庆应运而生。既然云都来了,那么“云长”还会远吗?

简单来说,云长是一个除了“管天管地”之外,中间还可以“管空气”——即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云工程的重要负责人。当然,你也可以亲切地喊他“云管家”。

参照

“云长制”对于重庆来说,并不是陌生的新鲜词。今年3月,重庆市委主要领导提出“探索实行‘云长制’,打破数据壁垒、破除数据孤岛”。而早在5年前,贵州省政府常务会议即提出实行“云长制”,当年启动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电子商务云等“七朵云”工程。

很明显,在“云长制”的启动和推广上,贵州起跑早、势头猛。信息化技术发展速度,用“一日千里”形容毫不为过,同为内陆地区的兄弟省份,贵州为何可以赶在5年前启动“云长制”?“云长制”的实施给贵州带来哪些变化?如何依托“云长制”,让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其实可以成为重庆思考的切入口。

彼时的贵州,此时无疑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成为重庆近距离观察的参照。只不过,重庆一向以“西部唯一直辖市”自居,这里的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真正放下“向贵州学习”的身段?

机遇

除了同处内陆西部,重庆与贵州还有一个共同点:地形多山,基础设施状况有欠均衡。在“通讯基本靠吼”,人流、信息流“基本完全靠走”的手工业经济时代,地理地形上先天不足,已让重庆贵州相比中原平原地区“矮人一截”。

而在热钱跟着政策跑、项目朝着产业聚的机械工业时代,贵州重庆这样的内陆地区,很多时候只得眼巴巴地望着沿海开放地区那边的热火朝天。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每当新型经济形态发生转换的时候,机遇总会让有准备的人先尝“甜头”。随着互联网运用日渐普及,方兴未艾的大数据、智能化科技浪潮,为内陆地区送来了绝佳机会。

地球是平的。在互联网的版图上,地球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世界中心。谁抓住了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等信息化发展机遇,率先抢滩布局产业,谁就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反之,如果谁还对大数据、智能化熟视无睹,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仍然习惯用经验中的传统“笨方法”,那么谁就可能很快掉队、甚至被跑在前面的人甩得更远。

越是难得的机遇,越是稍纵即逝。事实上,重庆应该是体会到了相当的紧迫与危机,在深思熟虑后提出探索“云长制”。但是,从重庆的市、区县,到乡镇、村社,自上而下各级各位干部,是不是都体会到了这种紧迫和危机,会不会形成“上热下冷中梗阻”,值得继续观察。

基础

古人说:知来者之可追。虽然“云长制”在重庆尚未正式全面铺开,但客观地说重庆之前并非与“云”隔绝。与此相反,敢闯敢试的重庆人,早就与各种“云”的交道打得一片火热。从这点来看,也许并不晚于贵州。

重庆人喜欢尝新,在个人应用“云”层面上,重庆市民几年前就有把数以千计电话通讯录,储存到云上,以方便随时随地取用,还节约手机内存空间;适时更新的道路交通导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医院、学校、机关里面的众多“一卡通”等,都是有赖于成熟的“云计算”程序。

重庆也有产业成为了云技术运用的受益者。比如,位于荣昌区的国家生猪市场,用电子商务“淘宝买卖生猪”模式,实现生猪交易“买全国卖全国”,不到3年时间累积交易额900个亿。生猪养殖、运输、兽用饲料药物器械、动物疾病防治等全产业链海量数据收集整理基础上,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在荣昌渐成雏形。

除了触网到云上冲浪的“荣昌猪”,石柱黄连、秀山金银花、潼南青菜萝卜……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重庆很多产业都在和互联网发生紧密关系,大量数据源源不断地涌向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切切存在的云平台。“生猪大数据中心”“黄连大数据中心”“蔬菜大数据中心”等性质相同、功能接近、名称各异的大数据中心,在巴渝大地呈遍地开花之势。

场面越是热闹,越是需要用冷静驾驭激情。

一方面是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已经兵临城下。另一方面是本地全域各行各业,都热情饱满、欢欣鼓舞张开双臂跑出城去拥抱大数据、智能化。此时此景,与其说“云长制”在重庆将应运而生,倒不如说被产业和市场倒逼的重庆,实行“云长制”已成当务之急。

创新

毫不客气地说,这里的“当务之急”,应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方面,在大数据、智能化风起“云”涌之际,从培育产业形态、规范发展秩序、让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更好利民惠民角度来说,细化制度、完善措施本身就是地方政府的施政自觉。

热闹归热闹,当然也要冷静看到,目前重庆的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行业之间,还有多种形式的数字鸿沟,出现不少“云隔膜”。明知你家有云、我家有云,但就是云与云不见面、不握手、不对话。要破解数据壁垒、联通数据孤岛,非得有管用的“云长制”不可。

另一方面,5年前启动“云长制”的贵州,已不能和现在探索“云长制”的重庆同日而语。重庆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方面的条件基础,和5年前的贵州显然大不相同。这个现实提醒重庆,面临今天的问题困难或竞争形势,决然不能寄望于照搬照抄“贵州教材”药到病除;而必须充分吸收贵州经验基础上,铺排适合重庆的探索路径。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重庆行政区划、地域面貌,和22年前刚直辖时一样,仍然是“大城市带大农村”;但经历了22年发展,重庆已成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一席。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再次考察调研重庆,赋予重庆新的重要定位任务:

“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建好并充分发挥好“云长制”作用,深入推动大数据产业,无疑与更好体现“三个作用”休戚相关。如今对“云长制”的探索,意味着重庆可能要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条创新之路。

此外可以乐观展望,重庆探索“云长制”,可能不仅是为了重庆自身,而是要在整个西部、长江经济带树立一个榜样,当个“模范生”,甚至辐射影响“一带一路”。

如果真是这样,正在为“云长制”备课的重庆各级领导干部,眼界似乎还得更高、更远一点才行了。

落实

说得再多,没有行动去落实都是“空了吹”。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云长制”落到实处,让重庆上空更多“渝”做的云呢?

第一,身份要厘清。对“云长制”的“云长”二字作何理解?除了字面语义,或可以添加这些解读:“云长”不是一个职务、没有核定级别,不是什么“官名”。但可以成为重庆各级干部是否认真履职、是不是在专心“当官”的一种标配。

和“河长”“路长”“街长”相同的是,“云长”意味着责任、作为与担当。但与“河长”“路长”“街长”很大不同的是,承担“云长”对领导干部的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大数据产业、智能化应用等方面素养要求更高。

说白点,就是对这些要多少懂点。可以不精通,但是不能一窍不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从事相关职业,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拒绝大数据、逃避智能化。否则,作为领导干部来说,就不是有没有“云长制”这个标配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被“云长制”标配、是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问题。

第二,产业要给力。重庆的“云长”或“云长制”,绝不能停留于纸面文件、会议材料“文字游戏”,或花里胡哨的方案措施,而是要根植于具体产业上,靠产业“接地气”而丰盛茁壮。

要么是从已有的产业形态去获取、梳理、清洗数据;要么是利用现有的数据模型,去指导完善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形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或几种情况兼而融之,“云长制”都会紧密依存于具体产业。

换句话说,各位领导在身为各级“云长”之前,先得想好一个问题:究竟从哪个产业入手,去抓住并掌控这朵“云”?须知手里无“云”,就像手下无兵,多大的“云长”都是徒有虚名“光杆司令”。只有手中有“渝”云,才能心不慌、有底气。

第三,改革要跟进。“云长制”必然要为重庆改革带来更为浓烈的破旧立新氛围。破除现有“云”壁垒、以“云长制”把一朵朵“云”从数据孤岛中解救出来,首先就要消除“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错误观念,打破条条框框,甚至要有必要的勇气,敢于把藏着掖着的某些“数据蛋糕”,拿出来“分而食之”造福更多受众。

既要保护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等相关合法权益,又要促进大数据聚合、互通和共享;既要大胆推进大数据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广泛运用,又要有必要的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确保每朵“云”都有数据安全保障……

事关重庆“云长制”的改革事项还有很多。会不会打破体制内外界限、突破行业领域任命“云长”?对“云长”的考核监督会不会出台清单、细化“硬杠子”?结合推行“云长制”,会不会出台加大大数据、智能化及相关产业对外开放力度措施?重庆的各级部门要做的,就是以行动和事实回答这些疑问。

“东方风来满眼春”。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机蓬勃,重庆“云”事业非但不能落后,还应发挥后发优势,奋力赶上、尽可能“弯道超车”。重庆的每位“云长”以后一定很忙很充实,重庆“云长制”的前景值得拭目以待!(重庆市荣昌区网信办   朱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