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美景美食

璧山千年文庙:时光赋予的古老生命

发布时间: 2019-08-28 13:46:18 | 来源: 华龙网 | 作者: 张馨月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夏日的午后,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气向四面八方发散。 吃过午饭,三三两两的人群聚集在广场,于树荫下乘凉,享受一天中最闲暇的时光。偶尔有微风吹过,树叶抖动,“刷刷”的声音仿佛将暑气赶走一大半。 树叶间隙,一块深黑色的牌匾若隐若现,近看,两个烫金大字凸显——文廟。

image.png

朱红色的墙,斑驳的大门,这座位于城市中央的古老庙宇,在周围现代化建筑的映衬下,有些“格格不入”。

璧山文庙于南宋绍熙年间修建,在璧山区“书记晒文旅”视频中,曾作为市级文物出境。上千年的时光,不仅没有磨灭它的历史,反而为其烙上属于这座城市的专属印记,成为它最宝贵的沉淀。

重庆市区县“晒文化 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已经结束。在“双晒”过程中,璧山文庙的古老往事也随之缓缓揭开。8月27日,记者将带你走进这闹市中的净土,探寻其历史轨迹。

image.png

对一个人来说,二三十岁是青春年华,也是最富活力之时;八九十岁是风烛残年,也是垂暮之时。但对于璧山文庙来讲,时光赋予它古老的生命,历史的沉淀也会让其更显厚重。

作为传播儒学的重要载体,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文庙建筑便在中国的大地上兴起,经过近两千年的历史,到明末清初,中国几乎县治以上的地方均有文庙建筑。我国现存孔庙建筑300多处,璧山文庙就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文庙不仅是专门祭祀孔子、传播儒家文化和精神之地,还肩负着地方教育管理行政机关,也是当地最高学府所在。

岁月的陈酿,让璧山文庙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文化血脉也流淌在其中。

image.png

门外是车水马龙,进入院内,心里便多了一份清凉自在,喧嚣、嘈杂、繁忙仿佛被这扇厚重大门挡住。

映入眼前的大成殿,是璧山文庙的主体建筑,也是历史上祭奠孔子的地方。相传,这里历代以来朝拜者众多,香火繁盛,每届县官上任必来此地朝拜孔子神位。

春夏秋冬,日月交替。

如今的大成殿,已将昔日的辉煌藏进了殿内,在它两侧,曾经威武的石狮也布满了青苔。墙里的每一块砖,屋上的每一片瓦,纵使历经岁月洗礼,但依然通透。抬头望,天空被围墙切割得四四方方,阳光由此射入,将空气中的潮湿感慢慢蒸发。

人间的烟火气与它无关,偶尔有人来此乘凉,一碗茶、一把大蒲扇,仰躺在竹椅上一呆就是一下午。

image.png

璧山文庙背后的凤凰坡,是璧山城区的制高点。

拾级而上,可见路边的岩壁,嵌砌着数十尊石雕的宗教佛像、吉祥瑞兽、古代人物雕像以及十多通历代碑刻。

记者了解到,这些都是璧山区文物部门经过近20年的工作,在城内各地收集抢救而来的,其最古老的石刻出自宋代。漫步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民间石刻艺术长廊,它们与古老的文庙一起,见证着这块土地上星火相传的文脉。

image.png

在璧山区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员会主任傅应明心中,璧山文庙是一个写满传奇的地方。璧山文庙自建成以后,几经迁建:始建县城南门外,迁移至县城西门内,在县城南门外旧基上修葺,改立今址。

究其原因,傅应明给出了分析。

一是旧址“水势”不好,无深厚潆洄之气,导致在庙学读书的弟子虽学文不错,但很难在科场上扬名。

二是今址的“山形”“水势”都好。当年知县成宗耀曾叹:邑中胜地,孰有愈于此者乎!不知是否历史巧合,自璧山文庙迁建于此后,弟子在科举考试中连连取得好成绩,清代时期,璧山更是翰林频出。

三是政通人和,上上下下都认可。

image.png

璧山文庙的建筑依次走高,整个建筑有居高临下之感,俯视山河。说到其玄机,璧山文庙的坐向也与众不同。

从各地文庙坐向来看,一般都南北朝向,但现有的资料上,似乎只有璧山文庙在坐向上选择了坐西朝东,是别出心裁,还是另有玄机?

记者了解到,其实这与当时璧山文庙选址有很大的联系,因背靠凤凰山,面朝璧南河,没有更好的地点可供选择,也就成为了璧山文庙独特之处。

image.png

璧山文庙门前,有一座雕像,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美术教育家吕凤子。

吕凤子,人称“凤先生”。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为躲避战乱,吕凤子携部分南京丹阳正则女子校教师来到重庆璧山。经过多方奔波,吕凤子依照前丹阳“正则职校”,在璧山续办“私立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简称“正则蜀校”。

至此,正则蜀校经吕凤子前后9年的苦心经营,校舍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备,进而成为环境宜人的学校。在这里,留下了吕凤子辛勤耕耘的足迹,更留下了吕凤子矢志办学的精神。

2002年,璧山文庙经修葺后,将吕凤子纪念馆也设置其中。

image.png

文庙内,有这样一株古树:从一间老房的屋顶冲出,粗壮高大,茂密的树冠像一把墨绿色的大伞。 遒劲的树枝,历经沧桑;茂密的树叶,生机勃勃。每年春天,春风一吹,古树吐翠滴绿,在风中轻轻摇动着。这株不知年代的老树,陪伴文庙度过了漫长而又孤独的岁月,奋力伸展着,向人们展示它顽强的生命力。

image.png

清晨,有晨起练功的老人,着白衣黑裤,于庙前舞棍耍拳,神采奕奕。

午后,这里是夏日乘凉好去处,人们群聚摆着龙门阵,重庆言子环绕四周。

傍晚,大妈们成群结队,音乐声响起,这里又成了坝坝舞的海洋。

……

image.png

随着时光的流逝,璧山文庙的地位在世人面前已渐渐淡化。如今,古柏、碑刻、下马石等也都已经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座大成殿,默默矗立在这闹市之中。

文脉有起点,却没有终点。

璧山文庙不仅承载着璧山千年悠久历史,还能寻求到璧山的文化之根。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回首来时路,这一方净土渐渐融入城市血脉。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起,也熟知这城市的脉络,顺着历史轨迹,携着千年的沧桑,璧山文庙将继续焕发光彩。(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