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沙漠,人们就会联想到无尽的黄沙,了无生机的荒滩和肆虐的沙尘。8月26日,中宣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项目、大型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三季摄制组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的库布齐沙漠,却被眼前的壮丽景观所颠覆:一望无垠的沙海被成片的草方格束缚,长出密密麻麻的草木,如一张巨大的绿毯同澄碧如洗的蓝天连接在一起。微风一起,绿浪翻卷,令人心旷神怡,引起摄制组里的外籍人员的由衷赞叹:“太震撼了!中国了不起!”。
库布齐沙漠边缘一角
银肯塔拉沙漠公路边的风景
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扩展的态势,不仅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治沙英雄。
摄制组在沙丘上进行拍摄
人不退,沙不进。在库布齐沙漠东端的银肯塔拉沙漠,居住着布和三兄弟。2007年,为了锁住沙丘吞噬家园的脚步,三兄弟承包了10万亩沙地,经过13年的治理,使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然而,治沙是世世代代的事儿,需要传承。去年,李布和的女儿李方完成学业,自愿回到了家乡。她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旅游带动经济的方式,实现一种持续建设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治理方式,但是核心精神都是为了生态环境。沙地里,大大小小的沙柳都是不同时期栽种下的,都是治沙留下来的时光印记。
摄制组拍摄正在固沙植种的护林工作者
此次摄制组将在内蒙古自治区拍摄6天,围绕风沙治理,通过深入探访治沙人的故事,展现库布齐特有的治沙方式,以及当地居民如何利用治理后的沙漠环境开展生态农牧业、生态光伏业和建设生态小镇、沙漠公园等富民项目,实现“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点带面地反映中国政府和人民几十年来的治沙成就和伟大精神。除此,摄制组还将拍摄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通过对人与家园、土地关系的深层追问,来寻找治沙背后的情感密码。
摄制组在银肯塔拉进行合影
据悉,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由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和俄罗斯RT电视台联袂打造,每年制作6到12集,分英、法、西、俄、阿、中等多种语言,由俄罗斯RT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进行融媒体播出,旨在对外推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截至目前,第一季节目累计全球收看总人次超10亿。第二季仅《洋山港》和《中国速度》两集上线短短两周,就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国外网友留言上千条,取得了不俗的国际传播效果,得到央视《新闻直播间》、《中国新闻》等栏目的热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