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莆田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打响了一场又一场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攻坚战,昔日‘蒲草丛生’的农村地区,变成了今朝绿色生态的宜居港城。”
9月4日,在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莆田专场上,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用“发展之美”“城市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活力之美”,五个方面概括了70年来莆田的“美丽蝶变”。
莆田史称“兴化”,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是一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古府新市。自古以来就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传统,历代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位宰辅,新中国成立以来又涌现出15名两院院士。“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南少林禅武文化、工艺文化享誉海内外。莆田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已建成14个深水泊位,东南沿海最大的40万吨级码头建成投入运营。“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木兰溪,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样本。莆田人爱拼敢赢、勇闯天下,在金银珠宝、工艺美术、木材加工等领域均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发展之美”。“莆田七山两水一分田,资源相对匮乏,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林宝金介绍说,70年来,莆田经济逐渐步入“快车道”,实现跨越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0.64亿元增长到2242.4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0.05亿元增长到225.91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鞋服、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鞋服产业,成为莆田首个千亿产业。食品加工中的百威雪津现在是亚洲单体产能最大,全部达产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而且还是行业的节水标杆。同时,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催生新经济、新动能,进一步把莆田GNP转化为GDP。
“城市之美”。70年前的莆田,城里都是平房、破旧房,农村的民房也都是低矮的石头厝。70年来,莆田城镇化水平由建市初期的不足6%提升到2018年的61%。据林宝金介绍,莆田探索出沿海、山区、平原不同区域的农村实现就近城镇化、就地市民化的路径,创出“五融五化”模式,为全省探索了一体化的新路子。70年来,福厦、向莆铁路建成通车。东南沿海最大40万吨罗屿码头投入运营,市县区行政中心实现15分钟上高速、镇镇20分钟上高速。莆田到福州国际机场、晋江机场只有一个半小时,到厦门国际机场也只有2小时。70年来,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污水、垃圾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置。
“和谐之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莆田,生活必需品比较匮乏,群众的温饱都成问题。70年后的今天,莆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8元增长到3.7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8元增长到1.79万元。
“生态之美”。“绿色是莆田的最美底色,良好生态是莆田宝贵资源。”林宝金介绍说,木兰溪、萩芦溪重点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稳定达10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多年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0.18%,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构建“沿江、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的慢行廊道体系,累计建成绿道超过350公里,形成绿道闭合圈,群众步行5分钟就能畅享绿色美景。莆田率先实行“双河长”、首创“河长日”,全国率先开创外企认养河道先河,推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活力之美”。据林宝金介绍,莆田人民敢闯敢试,积极承接国家赋予的民营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改革任务,打造了一批叫得响、能推广的工作品牌。创办全国首家家庭林场,开创了新中国林业体制改革的先河。在全省首创“诚信+信访”“诚信+交通”等机制。
莆田市委副书记、莆田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建辉;莆田市委常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傅冬阳一同出席发布会,并围绕“绿色发展,美丽莆田”介绍了70年来莆田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