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这样走来--《论持久战》

发布时间:2019-09-17 08:00: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扬  |  责任编辑:蔡彬
分享到:
20K

1939年1月25日新华日报馆再版的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这是毛泽东的一部抗战名著,也是抗战时期中国最著名、印行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抗战著作。这是《论持久战》一个较早的版本。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长篇演讲。7月1日,演讲稿在《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以《论持久战》为题首次发表,之后又出过各种油印本和单行本,1952年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论持久战》写了21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9个问题为第一部分,说明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为第二部分,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通过对这些基本特点客观全面而又辩证的分析,毛泽东认定,“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

毛泽东预见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其中,第二阶段也可以叫战略相持阶段。他把这三个阶段,比作中国抗战的“三幕戏”。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些预见是完全准确的。1938年10月以后,日军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加上正面战场对日寇的正面消耗,和中国同盟国家对日本的打击,敌后军民在进行了一年多的局部反攻后,又于1945年8月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反攻,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这篇著作中,毛泽东有很多预见,后来都被一一证实。

比如,他说:“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

后来日军在1938年10月相继攻占广州和武汉。然后便调整战略,开始用重兵去巩固占领区。抗战第一阶段于日军攻占广州、武汉后而告结束。

又比如,他说,在第二阶段中,“整个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

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在华北、华中的很多敌人占领区,基本分为完全的敌占区、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还有敌我双方拉锯的游击区。

又例如,他预测:在第二阶段,“一切敌之占领地的汉奸组织将合流组成所谓统一政府”。

在这个预测作出半年后,汪精卫集团就同日本进行另组伪政府的谈判,1940年3月,汪伪政府正式成立。毛泽东的预言得到完全证实。

像这样被后来事实证明的预见还有不少。这使毛泽东的这篇著作特别具有说服人的力量。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还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军事原则、军事方针,比如游击战、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等。特别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思想。这是《论持久战》的一个闪光点和创新点,是敌后战场上抗日军民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和漫漫长夜中的北斗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集中论述,而不是首次论述。实际上,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半年后,毛泽东就萌发过持久战的想法,后来又多次地在各种场合对持久战战略进行过阐述。《论持久战》只不过是一次集大成而已。这个战略实际上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指导战略。另外,这部著作中的其他战争指导方针,也成为敌后战场的指导方针。因此,它对中国抗战起到了指导作用。这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抗战的一大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重要表现之一。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