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和谐重庆

历尽艰辛七十载 开州工业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19-09-24 16:06:4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庄严成立,拉开了开州区工业发展的崭新篇章,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国有企业逐渐退出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的重大转变,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

一、七十年沐风栉雨,工业走过艰辛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开州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开州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226.56亿元,是1949年的653倍,年均增长9.9%;是1978年的234倍,年均增长14.6%。

总体上看,开州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历经风雨,艰难起步,走过了三个艰辛历程,实现了三次跨越发展。

(一)工业经济快速起步阶段

国民经济起步期及“一五”时期(1949年—1957年),开州区工业经济开始起步,期间工业总产值振荡上行,由1949年的3465万元增长到1957年的5386万元,年均增长5.7%。主要工业产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铁、原煤、布、饮料酒及食用植物油的基础上,新增了焦炭、日用陶瓷、铸铁锅及中、小农具等产品,工业产品门类不断增加。

“二五”时期至改革开放以前(1958年—1978年),受大跃进及十年文化大革命影响,工业经济大幅滑坡,工业总产值一度回落至2000余万元,不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但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工业经济在波动中仍得到一定发展。1973年工业经济状况恢复至“一五”末期水平,并逐渐开始加速,到1978年末工业总产值达到了9695万元。同时新增了电、机制纸及纸板、合成氨、氮肥及水泥等工业产品,工业产品门类不断完善,为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业经济改革提速阶段

1978年,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开州区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发展方向,全力推进技改扩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1979年-1980年是“五五”计划最后两年,开州区工业经济先是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工业总产值11372万元。次年工业总产值达14634万元,同比增长28.7%。改革开放对开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初步显现。

1987年召开的中共开县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把奋力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务,要组织和带领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围绕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和工业包括乡镇企业三个重点,大力实施智力开发、资源开发、对外开放、政策开明的“四开”战略,突出抓好流通、交通、融通,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八五”时期,开州区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实行股份制、产权转让或合并、租赁、出售、破产等五种主要方式实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将对区域经济有支撑作用的行业、企业做大,形成支柱产业,促进企业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提高。到2000年底,开州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5.2亿元,是1979年的22.2倍,年均增速达到15.9%。

image.png

(三)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阶段

进入“十五”时期,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10年间,开州区工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阶段。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重庆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生态工业,全区工业经济得到历史性跨越发展。

“十五”期末,2005年开州区主营业务收入500万以上的企业34户,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与2000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32.1%和19.9%。

“十一五”以来,开州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工业强县”这一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经济转型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产业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全面提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到“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户数104户,比2006年增加71户,年均增加14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7%;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0.3%。

“十二五”时期开州区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结合工业发展特点,多措并举加快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开州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与2011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7.9%和10.1%;主营业务收入与2011年相比,年均增长18.4%。

二、七十年砥砺奋进,工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一)规模总量快速扩张

70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推进下,开州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工业总产值用30年实现了亿元跨越(不考虑大跃进时期),用15年实现了亿元到十亿元的跨越,又用14年的时间实现了10亿到100亿元大关的跨越,仅用10年时间实现了100亿到200亿元的跨越。到2018年底开州区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已达226.56亿元,是1949年0.35亿元的653倍;工业企业1930家,是1949年的6.0倍;工业企业户均产值1173.9万元,是1949年的108.7倍。

(二)产品门类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区作为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县城,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较弱,主要以生铁、原煤、布、饮料酒及食用植物油为主,经过70周年的快速发展,开州区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阶段生产的工业产品覆盖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纳入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从5种增加到41种,生产的主要工业产品包括水泥、墙地砖、锂电池、服装等产品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018年,开州区生产套装门90.9万套、水泥105.7万吨、墙地砖3043万平方米、发电量22.9亿千瓦时、服装3075.2万件、锂电池9814.9万只。

(三)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区国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总产值仅有0.35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9.8%;201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已达226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2.35倍。工业对开州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无足轻重到现在居于主导地位。2018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2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25.4%,比第一产业高出17.2个百分点。

三、七十年革故鼎新,工业结构发生新变化

(一)轻重比例更加协调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区轻重工业结构失衡,主要工业产品以饮料酒、布及食用植物油为主,重工业发展程度较低。1995年起,得益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采矿业的快速发展,开州区重工业在全部工业经济中的占比首次超过轻工业,达到55.9%。到2018年底,开州区轻重工业结构比例达到48.7:51.3,重工业比重较1980年提高了16.6个百分点。

(二)经济成分实现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开州区工业经济所有制以国有及集体经济为主体,并存其他经济成分。1949年-1979年国有经济及集体经济是工业经济的主体,1980年乡以上工业企业570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占比达到了87.4%,城镇、个体、合营企业占比不足0.1%。改革开放后,开州区对国有及集体企业实行大规模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格局逐渐改变。2018年底,开州区12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仅占5.8%,股份制企业占比超九成,成为开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绝对主体。

(三)产业层次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区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下,只能进行一些农产品的简单粗加工,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极低,处于工业产业链底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依托于充足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历届党委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沿海产业转移等重大历史机遇,通过引进项目来重新塑造产业,凝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通过承接转移来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绿色环保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带动开州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目前,以锂电池、覆铜板为代表的电子原器件制造业、以中成药为代表的医药化工、以汽车配件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提升,而以火电和原煤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鞋类和服装加工为代表的轻纺服装、以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农副食品、以水泥和建筑陶瓷为代表的建材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18年,全区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电子原器件制造、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三大行业企业达20个,比2008年增加14个;实现产值36.90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7.0%,比2008年提高13.8个百分点。能源、农副食品加工、轻纺服装、建材四大产业企业69个,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个数的比重较2008年降低了14.5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150.9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9.6%,比2008年下降18.7个百分点。

image.png

四、七十年励精图治,工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70年来,开州区工业在保持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2018年,开州区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是1991年的50.5、81.0、36.1倍。尤其是作为开州区工业主力军的制造业在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保持质效双增的发展态势。2008年至2018年近十年间,资产总额年均增长8.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2%,占GDP的比重由14.2%提高到24.6%;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7.5%;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5.5%。制造业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生产规模都逐步扩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凸显,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五、七十年戮力齐心,工业发展平台更加宽广

工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是推进财源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开州区区委、区政府按照"工业强区"的战略决策,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工业园区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2018年,入驻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已达102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2.02亿元,同比增长15.5%,园区集中度达67.1%;实现工业增加值36.75亿元,同比增长12.3%;解决就业2.5万余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2亿元,其中:工业企业投资12.43亿元,基础设施投资7.49亿元。开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12个智慧园区试点之一。

七十年来岁月峥嵘,开州工业砥砺探索;七十年后击水中流,开州工业铿锵前行。未来10年,伴随浦里工业新区的快速推进,一座占地40平方公里、集聚“千亿工业”集群的绿色、创新、开放、宜居的工业新城将呈现在我们眼前,电子信息、汽车配套、医药健康三大新兴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总产值有望实现4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