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艺术

"新时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19-09-26 13:41:34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image.png

雕塑作品展吸引了众多观众。(记者 龙帆 齐岚森 摄)

9月25日,作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雕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正创新:新时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举行。包括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内的多名专家共聚一堂,围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与中国当代雕塑等主题进行探讨。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到场嘉宾围绕主题雕塑如何回应国家文化建设需求,中国雕塑发展现状及创新,在智能化(数字化)、国际化、社会化语境下中国当代雕塑的话语体系与发展路径等问题发表主题演讲并展开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雕塑语言的表达上,本次雕塑展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让人应接不暇。同时,由于雕塑材质的开放性和空间的开放性,使此次雕塑展在题材的表现、风格的构建和观念的表达方面,也契合了当代艺术的跨媒介趋势。

当天,记者对出席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专访。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重庆本身就是一座雕塑

image.png

吴为山  

“重庆本身就是一座雕塑。在这座城市里生活,雕塑家自然能受到很多滋养。”9月25日,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盛赞重庆的秀丽山水和人文底蕴。

吴为山在采访中,不仅对雕塑作品展进行了评价,对青年雕塑家的成长提出了建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谈到了对重庆雕塑发展的看法。

检阅中国美术发展新成果

“全国美展五年一届,将检阅5年以来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创新方面的新成就。”吴为山表示,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中可以看到,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传统历史题材、民族题材、革命红色题材等。不管是美术院校工作者,还是在各条战线上坚持艺术创作的作者,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饱含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对现代生活的热情拥抱,进而在作品创作上,从形式上、理念上都有很大进步,全面展示了5年来中国雕塑发展的新成果。

“最让我感动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作者站到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英雄、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歌颂新时代的创作中来。”吴为山说,艺术家们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正能量的表达,塑造出当今时代的代表性人物袁隆平、屠呦呦等,让观众通过雕塑感受到了他们的风采。

吴为山表示,有了正确的文艺导向,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追求,创作出的作品自然就会有大气、正气。这些年轻作者也是未来雕塑界的中坚力量。他们扎根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土壤中,作品有温度、接地气。此外,参展作品还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创作中,让作品充满了时代美感。

吴为山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参展作品也反映了70年来,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雕塑教育的成果。这些作品既是对当代成果的展示,也是对以往的回顾,更是走向未来的新起点。

在表现人民中寻找创新路径

关于青年雕塑家成长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吴为山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往愈加密切,中国美术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年轻人都在寻求创新之路。有时候,他们会用作品阐释西方哲学概念,这是学习、探索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创作过程中迷失方向。“他们的创作和现实生活、和国情不太融合,创作出的作品有时连自己都看不懂,更别说让别人理解了。”

吴为山表示,有不少艺术家也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反思自己的创作历程。他说,创新有两个最重要的基础,即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艺术家们应该在表现人民、表现现实中寻找创新路径、创新形式,才会让创作之路走得更加稳健。

吴为山希望艺术家们能够脚踏实地,立足于生活,放眼世界,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中,不断融进现代文化、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当中,找准自己的主流价值取向。

“一个艺术家只有把自己个人的生命和情感融入伟大民族中去,他才有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梦想的个体,艺术工作者要用心了解各种各样的人,从实际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吴为山说。

吴为山表示,要加强对当今雕塑艺术创作的理论研究,要有一批理论家用理论阐述当今的雕塑创作,指导艺术创作。今天,发展了的中国有责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展现给全世界。

重庆美术将会有更大发展

在过去的70年,重庆雕塑为中国现代雕塑史增添了一笔笔亮色。吴为山又是如何看待重庆雕塑的发展成就呢?

吴为山说,重庆本身就是一座雕塑,在这座城市生活,雕塑家自然能受到很多滋养,可以说重庆雕塑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我到欧洲、美国考察学习,有一位艺术家告诉我:你应该回到中国去,那里有伟大的艺术。”他回忆,回国后,他立即重新到大足石刻、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地,从中国传统雕塑蕴含的神韵和气质中获取灵感,收获颇丰。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创作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收租院》《春夏秋冬》等雕塑作品,对当时中国雕塑的创作具有鼓舞作用,也为很多艺术家提供了可贵的借鉴经验。

“全国美展将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渝观展,重庆艺术家应该把握好这次机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对重庆美术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吴为山说,通过油画作品展和雕塑作品展深远且持久的影响,重庆的美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

让作品在中国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

“青年雕塑家,要在专注探索艺术语言的基础上,提高历史和人文修养,让作品更有内涵、打动人心,而不是一味地玩技巧、炫材料。”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对青年艺术家寄语。

殷双喜表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部分参展作品反映出中国雕塑的实力和基础,能从展览中看出中国雕塑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展出作品的题材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特别是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英雄人物的作品很多,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现象。”

殷双喜说,雕塑作品展部分参展作品尺度较小,站在远处感受不到其传递的思想内涵。因此,雕塑家要注意充分实现雕塑对空间的占有、对材料的展示。

“中国已经进入全民民族素质提高的时代,精神的充实和丰富,对提升幸福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殷双喜说,在精心筹备下,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雕塑作品展双双走进重庆,说明重庆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具有高度自觉。两个展览同时在重庆举办,希望老百姓受到艺术熏陶,学生、艺术家也能从中获得感悟。

殷双喜表示,重庆的油画、雕塑等艺术长期扎根人民,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非常接地气。年轻人的眼睛不能总是盯着西方看,从别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长出来的东西,可以欣赏,不能移栽。青年艺术家应该注重从本民族的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让自己的作品在中国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

四川美术学院对西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这里求学的学生能在青年时代接受高层次、高视野的美展,去总结、欣赏、观察优秀的作品,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殷双喜表示,现在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成长成才,可以说青年人遇上了历史的最好时机。青年艺术家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坚持创新创造,“要有高远志向,为祖国文化发展建功立业。”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黎明:

城市雕塑应避免“命题作文”

“此次在重庆举行的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是我看过的最丰富多彩的一届。雕塑家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向观众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和认知。”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黎明说。

黎明表示,此次来重庆,发现这座城市有不少优秀的城市雕塑,让他非常惊喜,“毕竟,相较于其他雕塑,城市雕塑才是市民了解雕塑艺术的重要渠道。”

对于如何做好城市雕塑的问题,黎明表示,雕塑家要创作出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要利用图解化的构思,让公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雕塑家的艺术构想,还应尽可能的给公众参与权,让他们也能参与雕塑作品方案的制订中,使公众有一种文化的参与感和自豪感,进而与雕塑形成积极的互动。

同时,黎明也建议,雕塑家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应尽量避免“命题作文”,切记不能为创作而创作。

“真正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即使是一种人类创造的痕迹,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融合,例如不少欧美国家小镇上的雕塑,就很好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让人感觉到很亲切。”黎明说,雕塑家在创作前就要想好这件雕塑对所在地有什么意义,比如,如何通过作品内容,更好表现所在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让作品的外观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等。毕竟,只有公众接受的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化作品,如果他们不接受,再好的作品也只是摆设。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

用个性化语言去突破主题性雕塑的创作范式

“主题性雕塑创作对雕塑家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对雕塑家转化自身艺术语言的一个重要挑战。”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介绍,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展区,《烈焰青春》《亮丽的风景线》《好消息》等主题性雕塑作品大量涌现,创作者们都努力以不同视角,突破僵化的主题性雕塑创作范式,用尽可能丰富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历史、表现现实,从而突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主题性创作在现代雕塑史上有特殊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主题性雕塑创作涌现了诸多经典作品,它们构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篇章。”吕品昌说,主题性雕塑除了它的艺术价值外,也是雕塑家积极参与国家形象与集体记忆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题性雕塑是雕塑家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和抒写历史。

那么在当下,雕塑家又应该如何进行主题性雕塑创作?

吕品昌认为,主题性雕塑创作,应该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鲜活的个体、保持思想的感染力。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在“主题”两个字上下功夫。涉及到历史的主题性创作要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关于现实主义的主题性创作,雕塑家应当感悟这个时代的节奏,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多重面,使得雕塑作品更加生动。

“对于艺术而言,创新是无止境的,主题性雕塑的创作也毫无例外。”吕品昌说,雕塑家应该努力在主题性雕塑创作的内容庄重和形式鲜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只有与时俱进、调动智慧,对各种重大主题进行灵活的形式与材料的转换,而不是自我受限,才能使主题性雕塑创作绽放出生命力。(记者 黄琪奥 王丽 赵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