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在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时的讲话。1944年6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共21人到达延安,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访问。这就是12日毛泽东会见这些记者时所作的讲话。这篇讲话,刊登在次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上。
1944年2月,在重庆的十名外国记者联名写信给蒋介石,要求到延安参观、访问。这同当时的二战形势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始终吸引着在华的外国记者,他们纷纷要求到根据地采访。英美等国在确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后,也十分重视中国抗日战场的进展,因此不断敦促蒋介石同意他们派出记者前往边区,了解真实情况。1944年夏天迫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国民党当局勉强同意中外记者前往延安等地采访。
在这21人的参观团中,斯坦因、爱泼斯坦、福尔曼、莫里斯•武道、夏南汗、普金科等6名外国记者来自美联社、路透社、合众社、塔斯社等,孔绍恺、张文伯、赵超构等9名中国记者来自《中央日报》、《大公报》、《新民报》等。这些媒体,可以说代表了中外的主流媒体,是“世界人民的眼睛”。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这次参观团的活动。由周恩来主管接待工作,并且成立了延安交际处。围绕着中外记者需要了解的问题,周恩来还召集延安党政军等单位人员进行动员,要求有关单位必须由负责同志亲自出面接待,必须把握民族、人民和党的立场以及主动、真实、诚朴、虚心和认真五个原则。
6月16日,120师师长贺龙在留守兵团招待记者们。6月22日,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在王家坪军委大礼堂,向中外记者作了《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当天下午,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谭政与参观团成员进行了座谈。6月24日,延安文化界吴玉章、周扬等数十人,在边区银行大楼宴请记者们,并举行文艺座谈。
在致辞时,毛泽东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战场的开辟,介绍了国共关系,指出共产党抗战以来一直坚持国共合作与全国人民的合作,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民主的中国而奋斗。强调只有民主,抗战才有力量,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才能建设一个好的国家。在答记者问时,他又指出:“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我们认为全中国只有民主制度、民主作风,目前才能胜敌,将来才能建立一个很好的和平的国内关系与国际关系”。此后的7月2日、14日、18日,毛泽东还集体或个别会见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一些成员,详细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记者们也表达了他们此行的感受和态度。爱泼斯坦代表外国记者讲话时说:“来到延安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们很快乐,因为延安之行,可以帮助神圣的反法西斯工作。在同盟国国家的阵营里,不应该有任何一个地区被关闭起来”,“我们准备客观地、精确地研究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斗业绩以及这里的各种工作情形,并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人士”。
记者们没有食言。1944年7月1日,英国《泰晤士报》刊载了毛泽东对中外记者团的谈话。纽约各报也刊载美国记者在延参观后发回的通讯,通讯中说:“这里的军队品质优良,人民进步,他们是盟国对日作战的可贵同盟”。爱泼斯坦在文章中写到:“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它与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国迥然相异。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斯坦因撰写了《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详细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政策,以及农、工、商各业的状况。1945年在英美出版后,迅即引起关注。福尔曼所著的《北行漫记》一书,于1945年先在美国出版,1946年又在英国再版。他在书中断言:共产党人已经“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合作”。
7月12日,参观团的全体中国记者和一位外国记者夏南汗,离开延安返回重庆。记者团在延安的访问正式结束。8月下旬,其他五位外国记者继续到陕北的绥德及晋西北根据地参观。
与世隔绝的延安,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共产党,几乎被遮蔽了的波澜壮阔的敌后抗战,通过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客观采访和描述,逐步以正面形象展露在世人面前。借此,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舆论界,成功地重塑了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