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八面来风

四川华蓥:思想跃出山门 公路修到家门

发布时间: 2019-10-11 14:38:4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位于川东华蓥山中段西麓、红岩故里的华蓥市,在坐拥青山绿水的绝佳风景同时,也吃尽了崎岖山道的苦头。“横断山,路难行”,便是昔日华蓥交通的真实写照。

要致富,先修路。几十年来,华蓥儿女为彻底改变山区落后的交通面貌,打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发扬愚公移山和艰苦创业、奋力争先的精神,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交通建设热潮,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交通发展乐章。城市交通和农村公路密度均位于全省前列,基本建成了“一环三纵五横”的公路路网体系。

华蓥曾是盛产水泥、煤炭的老工矿城市,境内公路常年受运货的重车碾压,路况环境恶劣,“一年修路,年年补路”,是当时华蓥交通发展最大的难题和现实困境。

“华蓥建区设市时,只有广(广安)溪(溪口)路和过境的仪(仪陇)北(北碚)路两条稍微像样的干道公路。”曾在水泥厂当驾驶员、现已退休的匡尚清老人说,“就这两条泥结石公路,还被拉水泥和运煤的货车碾压,弄得坑坑洼洼,晴天一路灰,雨天满路泥。恶劣的路况,让驾驶员像过鬼门关一样,提心吊胆。”

当时,华蓥市的公路不仅质量差,而且通达里程短。1985年,全市仅有公路265.9公里,其中省道31.9公里,县道91.4公里,乡道29.3公里,村道113.3公里。针对现状,该市掀起了第一次“交通大会战”热潮----改造广(广安)溪(溪口)路和过境的仪(仪陇)北(北碚)路两条干道公路,并对天池、永兴等部分乡镇公路进行了维修。

“艰难山区路,修修补补又十年。”匡尚清老人继续介绍,“从1990年底开始,由于交通和信息闭塞等原因,华蓥市境内的华光、红光、明光等八大军工企业相继外迁,搬走了华蓥半壁河山!”再加上农村的一些土特产品和农用物资运输困难,农民出行极为不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严重滞后的局面。

面对严峻形势,1997年,在“思想跃出山门,公路修到家门”的口号中,华蓥市掀起第二次“交通大会战”热潮。举全市之力,上下同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建成乡道51.9公里,铺筑水泥砼路面33.5公里,实现了“镇镇铺设水泥路,村村联通公路网”目标。并率先在川东北地区开通了农村专线客运,呈现出“山里农民乘中巴车种田”的喜人局面。

随着农村公路通达率的提升和广(广安)邻(邻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大大带动了华蓥地方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继在禄市月亮坡、山门口村建起了黄花梨基地,在阳和高兴镇连片建起了以优质葡萄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在红岩乡建起了华蓥山旅游区。(华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