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美丽重庆

他画的重庆老城门 是你记忆中的样子吗?

发布时间: 2019-10-22 11:29:47 | 来源: 重庆晨报 | 作者: 孔令强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朱文新作品《屋脊》

朱文新《重庆十七门之通远门》

朱文新《重庆十七门之东水门》

朱文新《重庆十七门之临江门》

不少重庆市民和外地游客,会选择到位于解放碑的环球金融中心73楼WFC会仙楼观景台,观赏两江交汇和夜景。如果最近你去到观景台,不仅能够欣赏到现在重庆的景致,还有机会看到“十七座重庆老城门”。近日,由本土画家朱文新创作的《重庆十七门》正在环球金融中心观景台展出,朱文新用中国画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十七座重庆老城门。

画《吊脚楼》讲述童年故事

出生于1963年的朱文新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从小住在渝中区和平路的吊脚楼里,让朱文新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小时候住在和平路水市巷9号院子,一个小院子里居然有四位艺术家——高骞先生就住我对门,叶毓中先生就在我楼上,还有武世信先生,再加上经常来高骞先生家串门的江友樵先生。”朱文新提到的四位艺术家都可以说是大名鼎鼎,比如叶毓中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他的哥哥是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朱文新回忆,四位先生都称得上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我在楼上看到高骞先生和江友樵先生在聊天、画画,觉得很有意思,就经常跑下去‘凑热闹’。先生们看我也不捣乱,就给我笔和纸,让我也在旁边画。”

遗憾的是,朱文新后来并没有选择绘画专业,但他也一直没有放弃画画。“毕业后经过商,当过公务员,自己的心里却一直想着画画。”从1986年开始,朱文新的漫画不断在报纸上发表,他也成为了重庆漫画学会的会员。近年来“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人也变得更怀旧”,朱文新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吊脚楼那段与艺术结缘的经历,“再看到现在人们都是住在冷冰冰的大楼里,我就想用绘画来讲述自己与吊脚楼的故事。”

于是,朱文新开始创作《吊脚楼》系列中国画作品。《红运顶照》反映了重庆人民在屋顶晒辣椒的习俗,《屋脊》则再现了山城吊脚楼的独特结构,同时,这些作品背后的寓意也让人深思。在朱文新看来,这些作品“既是对中国画这门艺术的传承,也记录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同时作品也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思考”。

未来要画《重庆十七门》长卷

正是在画《吊脚楼》系列的过程中,朱文新萌发了创作《重庆十七门》系列的想法。“城门代表着重庆的一种文化,我大概是在2015年,越来越多地了解到重庆城门的相关历史。”朱文新说,作为一个重庆人,在那之前也只是听说过通远门、储奇门这些名字,“我想连我这样的重庆人都不太了解,外地人可能就更不知道重庆城门的历史和故事了。”

从那时起,朱文新开始关注起重庆城门,也开始查关于城门的相关资料。“我发现,重庆城门的图片资料特别少,我想,能不能通过绘画的方式,把城门都画出来?”自己没见过,照片也非常少,要想画出来难度可想而知。朱文新一边查文献资料,一边走访老人。“我记得有一次,在山城步道上碰到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晒太阳,我就去跟他们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出生的棉花街,是因为当年棉花都是从千厮门运进重庆,因此而得名。”

当然,很多的城门老人们也不曾见过,只能给朱文新描述“城门其实不高,也不大”“看起来有些破破烂烂的”,于是朱文新结合史料,再根据民间歌谣等等各种能够收集到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艺术地再现了重庆城门。

从开始构思到第一稿完成,朱文新用了四年时间,最终的作品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著名主持人、重庆人孟非在看到朱文新《重庆十七门》中的《通远门》时,就激动地表示,这幅画勾起了自己对于往事的回忆,因为他儿时从老报社到电台,就要路过通远门。

朱文新透露,他未来计划把《重庆十七门》画成一幅长卷,“让大家能够看到更鲜活的重庆城门,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孔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