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中国标准”终于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19-10-28 21:26: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孙灵萱  |  责任编辑:荆晓强
分享到:
20K

中国网10月27日讯 (记者 孙灵萱) 近日,2019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以“汽车+,协同创新”为主题,聚焦汽车“新四化”技术,深度探讨5G、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轻量化、新能源、安全与检测等热点话题,涵盖汽车技术发展的各个领域。大会期间,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专访,就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和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发表了深刻的见解。

image.png

图为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汽车产业到了“从好到精”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对汽车的好奇、不懂,到把汽车从无到有造出来,再到今天中国汽车能够跟国际顶级品牌同台竞技,成绩是显著的。

赵福全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到了“从好到精”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要做对每一件事、做对每一个零部件。然而,“从有到好”比“从无到有”更难,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研发、采购、制造等多个步骤,这不仅仅是整车厂的事,甚至有时要求几百家零部件企业参与同一个产品的开发,需要大家协同作战。

汽车是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短板”的产业,做好某一环节没有用,必须每一环节都要做对、上万个零部件都要做好。在上万个零部件里,还包括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实验验证、怎样开好模具,最后将零部件全部集成在一起,即使每个零部件都做对,组合在一起时效果也未必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福全将研发的能力视为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核心技术,一切都是无本之木。”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的挑战,也是整个国家的挑战,由量向质的发展转变是每一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它是载体,任何一块做不好都不行,而这又不是汽车人自己就能够简单做好的事情。比如汽车产业目前涉及较多的智能网联、电子等领域,都不是其自身原本的强项,但却成为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汽车产业向前走,要做精、做细,挑战着整个国家的综合、系统的制造能力。

中国标准终于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在赵福全看来,本次2019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接受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工程师认证标准,并把这个标准通过专家委员会进行完善,推行为全世界工程师认证的标准。

这个标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包含了十多年中国本土工程师在认证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自2018年正式在全国推行起,已经有上万个工程师得到认证。通过本次互认,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FISITA)认可和接受了这项“中国标准”,另外还有日本、德国、法国、瑞典、西班牙等11个会员国,作为第一批签约的国家,帮助推动这个标准的导入。

这意味着中国的汽车工程师在中国认证的过程中,同样能够得到世界的认证,即被认证的工程师的能力也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达到世界级标准。同时,其他的主流汽车强国、汽车大国也会用这个标准来认证他们的工程师,这更标志着中国的标准终于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对于本次互认,赵福全激动地谈到,“这也是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第一次实现跨国家、跨区域、跨文化的工程师认证,在全世界所有行业的工程师认证中是第一次。”得到了这个认证,就说明中国有了一个世界级的技术能力的通行证,这对于我们的工程师、企业走向世界有很大好处。其他国家的工程师如果使用这个标准,那么将来他们就可以和我们的工程师在同一个平台上、用同一个标准下来得到相应的专业认可,这对于世界人才的流动与彼此之间的互认意义深远。“它是一个壮举,是一个历史里程碑性的事件。”

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微增长”阶段

不少人认为,今年以来中国车市遭遇了非常罕见的寒冬,不仅有来自销量的压力,也有来自外资品牌的压力。对此,赵福全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经过28年的持续增长,到目前销量下滑是很正常的。

从前,汽车的销量几乎是以两位数快速增长的,而到了2018年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就从此见顶了,这实际说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不是不增长,而是微增长。”

微增长一般定义在2%-5%,它是产业调整、市场调整的一个必然过程。对于这种情况,赵福全认为大家应该认识到中国已经过了快速增长的阶段,盲目投资带来的低质量竞争已经结束了,市场增速会明显放缓,甚至还会出现负增长。这对企业是一个挑战,他们需要提供给市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微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环境里参与竞争。

“我们要客观看待现在的所谓的严冬,这其实就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之后的一个调整阶段,这个调整既和市场本身有关,也和我们的宏观经济转型、消费能力、消费信心的改变有关。”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几年,也可能很快就结束了,从大的方向来讲,这是长征途中的一个临时现象,没有必要去过分解读。

中国企业面对微增长阶段,更要下足功夫、深耕细作,在研发上做大投入。为此,赵福全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研发应该要做引领式的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创,要有重点的投入、有选择性的投入,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做品牌。中国市场有多大不重要,企业要关注自己的细分市场,摸清竞争对手到底在哪儿、客户群体在哪儿。研究明白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研究透细分市场,才能够打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支撑品牌的发展。

第三,企业要为长期的可持续竞争力下功夫。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系竞争力,要“整个企业一盘棋”,要回归经营的本质,要耐得住寂寞、深耕细作,打造企业长期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仅是汽车行业的问题,更是因为中国整体的发展进入了慢增长、低增长阶段,这个时候就要在人才的培养、研发的细节、供应链上下功夫。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