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社会法制

万州警方跨省打掉一网络诈骗团伙

发布时间: 2019-11-06 17:08:5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中国网11月6日讯 生病住院、发生车祸,急需用钱……当你在微信上接到亲戚朋友发来这样的消息,一定要留个心眼儿,仔细核实对方身份,千万不要轻易转账。因为,发来消息的亲戚朋友很可能是骗子冒充的。

在“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重庆万州警方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加大对这类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日前,警方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侦查,跨省打掉一个网络诈骗团伙。该团伙以贷款为由添加他人微信,再骗取微信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然后登录其微信,冒充其身份,以种种理由,向其亲戚朋友实施诈骗。

目前,该团伙的其中7名成员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另外3名嫌疑人正在全力追捕中。

image.png

骗子冒充男友骗走5000元

9月9日,万州区公安局接到一女子报警,称自己被人骗了5000元。

女子称,就在刚才她男朋友给她发微信,说自己生病住院了,急需用钱,让她转账5000元。女子赶忙把钱转过去,接着给男朋友打去电话。

谁知,男朋友却告诉女子压根儿没这回事。同时,称刚刚发现自己的微信被人盗了,估计是骗子冒充自己让她转账的。

意识到自己被骗,女子立即拨打电话报警。

接到报警后,区公安局刑警支队五大队民警立即展开侦查。经过初步调查,民警基本确定这是一起网络诈骗案。

接着,民警通过女子的转账记录在全国反电信诈骗平台进行梳理,发现这5000元钱在女子转出后,又先后流入到另外两个账户中。

顺着这个线索,民警结合作案手法等进一步分析、研判,发现在这起案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以盗取他人微信账号为手段实施诈骗的团伙。

警方跨省打掉网络诈骗团伙

接着,民警加班加点加大侦查力度,全力追查该诈骗团伙的窝点和嫌疑人身份信息、踪迹。

在区公安局相关配侦部门的支持下,民警经过大量工作,成功锁定该诈骗团伙的窝点就在广东惠州,并掌握到其中两名嫌疑人的身份信息。

10月12日,两名民警赶赴惠州,展开实地侦查。通过连续不断的蹲守、摸排、走访,民警在当地警方的支持配合下,很快锁定该诈骗团伙窝点的具体位置。

通过侦查,民警发现该窝点有多名嫌疑人。民警一边继续监控嫌疑人动向,一边将情况汇报给刑警支队。随即,刑警支队派出增援民警赶赴惠州。10月17日早上,民警周密布控,一举抓获4名嫌疑人。

那几天,由于是跨省办案、异地办案,民警每天不分昼夜开展侦查、蹲守,直到将嫌疑人抓获带回万州,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

image.png

以贷款为由骗取微信号实施诈骗

接着,民警通过审讯和大量的摸排、调查,又掌握到另外3名嫌疑人的踪迹,并一举将其抓获。

经审讯,嫌疑人对自己通过盗取他人微信号,再冒充其身份,向其亲戚朋友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那么,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实施诈骗的呢?据嫌疑人交代,他们先是在微信群发布贷款广告,吸引受害人“上钩”,再添加其微信。接着,又以贷款需要为由骗取受害人的微信账号、密码、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码等。然后,登录受害人微信,冒充其身份,以种种理由,向其亲戚朋友实施诈骗。

在诈骗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还采取一直给受害人拨电话等方式阻断亲戚朋友与受害人联系,以达到诈骗的目的。

据民警介绍,据他们初步查明,该诈骗团伙共有成员10人。目前,被抓获的7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另外3人正在全力追捕中。

image.png

警方提醒: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

警方提醒市民,在使用微信及其他社交软件时,应增强个人信息保密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随意接受陌生人邀请,慎重发布个人信息。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微信上的投资、贷款等信息,应在正规、合法机构进行。

在微信聊天过程中,涉及到钱款交易时,例如对方提出借钱、购物、转账等,一定要与对方进行电话交流,切记不要根据对方提供的新号码进行联系;对于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可以通过网络或者银行客服电话查询银行卡归属地,一旦发现与自己或亲友所在城市不符,应提高警惕。

另外,这些常见微信骗局要认清:一是盗号诈骗,通过盗取微信账号、绑定微信的QQ号码以及手机号码等方式,诈骗分子冒充家人联系甚至克隆语音,并以各种理由要钱。二是换号诈骗,诈骗分子一般通过获取用户好友信息,通过“微信换号”等方式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三是身份伪装诈骗,诈骗分子一般装成高富帅或者白富美,搭讪单身男女,在骗取感情上的信任后,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四是利用代购诈骗,诈骗分子声称能“海外代购”,价格非常优惠,以此为诱饵,打折代购,待顾客付了代购款之后,诈骗分子会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的理由要求加付“关税”,等顾客钱付了之后,货品也收不到。五是利用二维码诈骗,诈骗分子以商品为诱饵,给顾客返利或者降价,再发送商品二维码,实则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应用账号、密码等其他个人隐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