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四岸”建设应实现“三个和谐”
新加坡河通过十年治理,实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经济的和谐。如今新加坡河两岸美不胜收。徐玮 摄
林光明教授,M&Y新加坡城市发展顾问中心执行总监,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特聘专家,重庆中新示范项目战略研究中心专家,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前官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中心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博士,曾在中国完成重庆永川区战略规划评估、江北区中新战略合作“示范区”报告(项目组负责人)等多个城市顾问服务项目。
重庆是山城,也是江城,主城的 “两江四岸”是“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带。
就像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两江四岸”是最能代表重庆城市价值的“脸面”。
重庆如何打造“两江四岸”?11月1日,前来参加城市花博会的M&Y新加坡城市发展顾问中心执行总监林光明教授,就此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提出“两江四岸”建设应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的“三个和谐”。
“两江四岸”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重庆日报:从全球范围来看,有很多滨水城市,您觉得重庆的“两江四岸”与哪个城市相似?
林光明: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杭州的钱塘江,以及流经伦敦的泰晤土河等,沿岸的建设都做得不错。但据我所知,无论是从规模、覆盖的人口、沿岸多样化的人文历史条件,还是建成后的影响力来看,重庆的“两江四岸”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就此而言,如果重庆把“两江四岸”建设好了,不仅会造福重庆人民,也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实践案例。
需实现“人与经济的和谐”
重庆日报:那么,您认为重庆如何更好建设“两江四岸”?
林光明:“两江四岸”是重庆可以展示给世界最独特的一张名片,是重庆的“城市客厅"和“门面”。推进“两江四岸”建设,需从重庆主城区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高起点规划。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重庆需要先明确“两江四岸”的发展愿景。目前,重庆提出的愿景,已经很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但这还不够。“两江四岸”的建设,还需要强化江岸除旅游外的经济功能,实现“人与经济的和谐”。这“三个和谐”实现了,不仅“两江四岸”的治理会实现可持续性,还会为重庆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其中,在强化“两江四岸”经济功能的过程中,重庆可向夜景“借力”——“两江四岸”的夜景打造得很漂亮,对游客有很大吸引力。如果能通过提升服务软实力、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等办法,让五洲四海来看重庆夜景的游客开开心心地在“两江四岸”沿线消费,“两江四岸”有望成为重庆又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其次,应该跳出“两江四岸”看“两江四岸"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两江四岸”是重庆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主城区的整体发展层面,来统一梳理“两江四岸”的产业布局、人口布局和交通布局等。
就此而言,重庆需要在机制上做一些调整。比如,设立高规格的“两江四岸”管理委员会,赋予这个机构人、财、物和政策,由其统一指挥“两江四岸”建设,“一杆子插到底”。这样,才能集中最好的资源把“客厅”建设好。
重庆日报:在这方面,有没有国际经验可供重庆借鉴?
林光明:重庆要做好“两江四岸”建设,很有必要借鉴全世界优秀的经验。譬如,新加坡河的治理实践,就可以给重庆带来启示。
很多年前,新加坡河很脏很臭。1977年,新加坡政府为了治理这条河,成立了由新加坡环境部牵头的跨部委工作组,负责制定新加坡河两岸治理和建设的长远规划,并负责实施新加坡河岸清理和清理后的发展工作。
在很多人看来,新加坡河的治理仅仅是一个环境转型工程。而事实上,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还赋予其另外的意义——推动新加坡经济转型、社会转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新加坡花了10年时间,实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经济的和谐——新加坡河两岸美不胜收,成为新加坡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同时,新加坡从农业社会成功转型为现代化文明社会,人们不再往河流里乱丢垃圾或排放污水。
增加亲水性需先让主城交通畅通
重庆日报:从具体的细节来看,目前“两江四岸”建设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滨水空间很多被马路所阻隔,导致可达性不够、亲水性不够。您认为,如何才能增加“两江四岸”的亲水性?
林光明:“两江四岸”建设,提高江岸景观的可达性、可亲近性,让人们近距离与水接触,非常重要。一个市民和游客不能触摸、不能亲近和不能体验的滨江地带,是没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
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两江四岸”交通畅通。而这取决于整个重庆主城区的交通畅通。如果主城区的交通不通畅,江岸的交通不太可能实现通畅。
如何实现主城区的交通畅通?新加坡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多年来,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畅通无阻,新加坡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做法。其一,做到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统一;其二,在政策上,提倡“公交为首”,不仅仅是“公交优先”;其三,通过加强教育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变居民的交通出行行为,让居民不再以驾车为出行首选。
譬如,新加坡的公交车让乘客感到和坐私车一样舒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非常宽敞,人们走在里面也感到很舒服。这让很多新加坡人觉得,通过公共交通出行也不错。
再如,新加坡尽量在400米步行范围内配农贸市场、学校、购物中心、公园、体育馆、诊所或社区医院等公共设施,从而让很多人不开车也能上学、买菜、看病等,大大减少了交通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来重庆,我看到一些沿街道路停了不少车。这会严重影响道路畅通。过去,新加坡也曾出现过街边乱停车现象。但是后来,新加坡通过在住宅、商业建筑等地方配套建设停车楼,让汽车也“住”楼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重庆不妨借鉴。
另一方面,要提高“两江四岸”的亲水性、江岸景观的可达性和可亲近性,还应从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上,强调以人为本、与民共建、为民服务。更通俗地来说,就是把居民意见纳入政府决策。
让人们亲身参与“两江四岸”建设,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还能够让人们有归属感、亲切感、参与感,增强认同度。
用“棋盘式”布局让城市天际线变得更美丽
重庆日报:“两江四岸”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少滨江路段高楼林立。有建筑专家认为,这严重影响了城市天际线。您的看法如何?
林光明:我也注意到,重庆“两江四岸”一些滨江路段,的确存在高楼大厦较多的情况。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天际线,使得山水城市“显山露水”的美景没能完美展现出来。
但是,我们应看到,已经修建起来的高楼大厦,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政府有必要先摸底,弄清楚哪些建筑未来三四十年内没办法动、哪些建筑可以动。在此基础上,先做好规划,再想办法让城市天际线变得更美。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地方都要受制于城市天际线,都要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除了解放碑、朝天门、江北嘴等主城核心地段应严格控制外,其他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也可供重庆参考。
对于河岸的规划建设,新加坡政府采用了“棋盘式”布局——河岸“黑白相间、高低错落”的建筑布局,既让绿地、公共空间与建筑相互辉映,又避免了高楼锁河。无论是住宅里的居民,还是商业楼宇里的上班族,都能享受河岸美景。
除了借鉴国外好的经验,重庆也有必要广纳全球著名规划设计师的智慧。比如,以“两江四岸”建设为应用场景,举办国际规划设计大赛,吸引国外规划设计大师参与,从中挑选最佳方案。
全力保留“两江四岸”人文资源
重庆日报:“两江四岸”沿线,人文资源丰富,然而目前,不少人文资源的保护有待加强,历史价值没很好体现出来。在您看来,如何才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人文资源,留住“两江四岸”的历史回忆?
林光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紫禁城”,没人敢把"紫禁城”拆了。“两江四岸”的众多人文和历史遗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重庆在推进“两江四岸”建设的过程中,需尽全力保留这些东西。
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参照新加坡的经验——分类保留,差别对待。
比如,我们设立了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内,临街建筑保留,后街建筑可以重新发展,但高度不可超过临街建筑高度,且原街景需完整保留。
在二级保护区内,临街建筑保留,后街建筑可重新发展,高度可以超过临街建筑。原街景保留,但可适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