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重庆

专家学者齐聚大足 研讨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19-11-07 11:34:41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11月5日,2019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在大足开幕。在4天时间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将聚焦关键共性科技难题和前沿热点问题,共同探讨科学有效的解决思路,探索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巡视员钟前元,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谌文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杜晓帆;黄克忠、陆寿麟、马家郁、谷本亲伯、massimo coli等国内外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大足区委书记章勇武,区长李步彬,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中武,副区长钱虎等出席会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云飞主持会议。张磊、章勇武、柴晓明、钟前元、谌文武、杜晓帆分别致辞。

张磊说,我国岩土文物的类型十分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莫高窟、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为代表的大批石窟寺。70年来,中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彻底改变了岩土文物保护工作局面。绝大部分岩土文物保存状况得到大幅改善并处于有效管理当中,基本解决了“性命之忧”,并开始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岩土文物保护目前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要深入挖掘岩土文物所蕴含的价值,继续加强岩土、考古、艺术等跨学科合作;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岩土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不断探索运用先进技术,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共同做好岩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

章勇武代表大足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长期以来,在国家文物局,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在市文旅委的精心指导帮助下,大足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大足石刻保护、研究、传承和合理利用。颁布了重庆市第一部文化遗产专项法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建成了重庆市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大足石刻安防中心,以及集陈列展示、环幕影院、文物保护、游客服务等于一体的大足石刻博物馆。开展了以大足石刻为核心、辐射巴蜀石窟研究的地域性学科——“大足学”学科建设。特别是在石质文物保护方面,完成了以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保护项目,使石刻病害得到了有效遏制,为大足石刻的传承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大足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为谋划推进发展的第一号任务,加快建设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让大足从“一带一路”走向“世界舞台”。此次会议的召开,必将进一步加强岩土质文物保护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和推动岩土质文物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柴晓明表示,中国的岩土质文物价值重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区域特点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一方面文物病害类型多样,成熟、系列的集成技术支撑欠缺,另一方面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改善民生、服务社会、公众教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仍需加强。借此契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向国内外同行分享在岩土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期待大家围绕岩土文物的重要价值和社会需求,从文物保护、利用、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构培育,以及保护利用效果等方面分享彼此的工作成果,共商未来合作交流的路线图,为解决岩土文物保护利用关键共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钟前元说,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富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达2.5万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岩土文物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大足区委、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岩土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当前,重庆市文物部门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重要讲话精神,从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加大科技保护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以大足石刻为重点的岩土文物保护工作。

此次会议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大足石刻研究院承办。会议期间,举行特邀专家报告会、专题报告会、青年论坛主题报告会、学术交流总结会等,全面回顾过去几十年岩土质文物保护科学理论研究、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内主要遗产地保护修复工程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经验。专家学者们将针对当前岩土质文物面临的共性、关键性难题,围绕岩土质文物的病害特征与机理、岩土文物保护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岩土质文物保护中传统材料研究与应用、岩土质文物保护加固修复技术、监测与评估以及岩土质文物保护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