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巧打“高山牌”村民脱贫致富乐开怀
重庆彭水大同镇,一个生活在“云顶”的小镇。这里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常年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夏季适宜避暑,冬季可以赏雪。
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巧打“高山牌”,种起了高山反季节蔬菜,开起了避暑纳凉的农家乐,把曾是高山的地理劣势逐步转化成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有利优势。
立足高山特色
反季节蔬菜拓宽增收路子
深秋的大同镇,寒意袭人。在公路的两边,一块块地里种满了绿油油的甘蓝。
下午5点,大厂社区公路边,村民们为甘蓝装车忙得热火朝天。“这是我家收获的甘蓝,今天公司专门开了一辆大卡车来装。”大厂社区2组的贫困户张东说。
张东家里因学致贫。以往,张东都是以种植烤烟来增加收入。夏季收完烤烟后,土地便闲置着。“烤烟是大同镇的传统农业,烤烟收完后,大家都农闲了。”张东说,“每到秋冬季便有大量的土地荒着,怪可惜的。总想种点庄稼,但又不知道种什么合适。”
如何找到一种适合的产业,把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最大效益,为当地群众增加一条脱贫致富的途径,成为了镇、村干部共同探讨的话题。
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大厂社区综治专干刘洋介绍,大同镇海拔高,有了先天的优势,利于绿色、生态的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同时,高山反季节蔬菜在生长时间上的差异,赢得错峰上市的好时机,经济效益更加凸显。
为了调动村民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的积极性,去年,大同镇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试种了500亩甘蓝,产量达300吨。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户利益,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公司不仅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和最低的农资服务,让利于民,还与合作社签下订单,产后按合同价回收,有效降低了村民种植风险,切实解除“销售难”的后顾之忧,为农户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加上“双保险”。
看到高山蔬菜的前景大好,今年,张东收了烤烟后,毫不犹豫地种下20亩甘蓝。“产前由公司垫资农药、肥料、种子,产中有专家提供技术服务,产后按合同价回收,这‘一条龙’服务下来,还担心什么风险呢?”张东信心十足,跟着公司和合作社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
如今,张东家的甘蓝产量有20吨。“公司以每吨520元的价格收购。今年能收入一万多元钱呢!”看着装满甘蓝的大卡车,张东满面笑容,“和往年相比,今年又多了一笔收入。”
刘洋介绍,随着村民积极性提高,大同镇的高山反季节蔬菜规模,从去年的500亩扩大到今年3000亩,预计产值达200万元,涉及农户50余家,其中贫困户有25户。生态、绿色的高山反季节蔬菜,不仅“唤醒”了闲置的土地,还为农户开拓了一条“错位”发展的新路子。
“今时不同往日了!”和张东一起劳作的村民纷纷感慨:以往一块地只有烤烟一份收入。如今,这一块地不仅能种烤烟,还能种高山反季节蔬菜,一块地有了两份收入。
凸显高山优势
凉资源撬动避暑纳凉产业
9月底,大厂社区的群英农庄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结束了今年的旺季。老板张群英趁着闲时,更换新家具,打扫客房卫生,整理庭院绿植,为明年的避暑纳凉季做好准备。
谁也不曾想到,曾是贫困户的张群英,如今依托高山避暑纳凉开起了农家乐。这,还得从2017年说起。
大同镇海拔较高,每到夏季,气候凉爽,成为了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2017年,大同镇凭借高山区位优势和凉爽的气候环境,大力发展避暑纳凉产业。按照相关标准挑选出人居环境舒适的农户作为试营点,着力打造避暑纳凉的农家乐。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镇政府提出优惠政策:根据农户家里的房间和待客实力,免费为他们送去床位,并为每张床配备了两套床上用品。
张群英家凭借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成为了试营点中的一户。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我在家里照顾孩子上学,经济来源单薄。”张群英说,政府为我家免费提供了10张床位和20套床上用品,帮助我打造农家乐,我十分乐意加入其中。
就这样,张群英的家成为了“群英农庄”,张群英“转身一变”,成为了农庄的老板。
“每到夏季,很多重庆主城和彭水本地的客人来到大同避暑乘凉。”据刘洋介绍,来这里避暑的客人一般都要住上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今年7月份,来自郁山镇的4位客人便在张群英家里居住了将近一个月。
客人们表示,大同镇夏季如春,凉爽宜人,还有九门十八洞等纯天然的自然景观,来到这里不仅可以避暑,还可以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验农田生活。
在这一个月里,张群英每天倾心为他们服务。白天,张群英为他们准备三餐、提供娱乐设施、做导游,为客人带路、介绍各个景点。晚上,张群英准备床铺、被子,希望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张群英的热情招待,得到了客人们的充分肯定。在离开之际,客人们记下了张群英的电话号码,表示来年夏天继续到大同避暑,继续住在群英农庄。
“每到夏季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这些游客来了,为家里添了不少生气。”张群英十分欢迎游客来家里做客。
每天忙里忙外地接待客人,收益如何?张群英说,每个客人包含吃住,一个月1500元,散客一天60元。今年6月至9月,群英农庄共接待了24人,收入1万多元。
在大同镇,像张群英这般开起农家乐接待游客的人家有26户,其中贫困户大约10户,实现旅游收入总产值200余万元。他们依托自然地理条件,把“山高路远”的劣势变成了“避暑纳凉”的优势,走上了一条新颖别致的增收之路。
“地理优势有了,农家乐也有了,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让游客住得下、吃得好、有耍事,真正留住游客。”刘洋说,接下来将继续通过引进企业,大面积种植月季等观赏花卉,完善散步走廊等基础设施,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高山纳凉避暑游,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杨元忠 刘蕊 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