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从“民怨”到“民喜” 苏州“废旧扬新”打造出乡村振兴“活态样本”

发布时间:2019-11-11 17:04:13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虞启忠  |  责任编辑:蔡彬
分享到:
20K

在经历了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寸土寸金的苏南,乡村环境治理有哪些深刻思考?新时代,苏南乡村又是如何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近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走进江苏苏州昆山市和相城区,实地探访了两个样本,感受他们对生态建设的思考。

走心,乡村废弃砖窑厂变身“梦工厂”

一座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隐身乡村因为扬尘污染被关停的砖窑厂,能做什么?

相对于很多地方一拆了之,苏州昆山锦溪镇祝甸村的干部和村民却脑洞大开,将砖窑厂变身为砖窑文化馆、众创空间、书屋、手工坊,还有窑烧咖啡屋、酒窖、雪茄吧等。这里现在正成为很多摄制组的取景地,很多年轻人举办砖窑婚礼的打卡地,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创业者前来创业。

依托“水园田居”资源禀赋的“窑”“水”“农耕”特色文化,祝甸村走出了一条别样的乡村振兴路。

锦溪祝家甸,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在锦溪,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这里曾经遍布制作金砖的窑厂,其金砖文化和古窑文化成为了锦溪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远眺祝甸村砖窑文化馆全貌

进入祝甸村,远远可以看到一个高耸的烟囱,这里便是祝甸村砖窑文化馆所在地。“这里原址是殿西砖瓦二厂,1981年建造的,90年代,因为扬尘污染严重,环境整治时被责令关停。”锦溪镇党委宣传委员赵瑜说。

关停后拆还是不拆,摆在了政府面前。“不拆其实一开始来自村民,并不是行政。”赵瑜说,砖窑和农耕是锦溪镇的一个传统,这里的村民一直传承着种地和烧砖。扬尘污染影响村民生活,大家都支持关停,但如果关停后拆除,从情感是隔断了当地砖窑文化,村民们不希望一拆了之。

不拆,又能做什么?怎么做?村民们无法回答。对此,镇政府和村委会,一方面坚持对砖窑厂进行安全维护,一方面积极对外寻求合作。经过反复寻找,对建筑不进行大规模改造,只是微整形,在安全美观的情况下,将砖窑厂打造成砖窑文化馆并融入政府招商理念的大胆设想最终形成。2015年,政府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士对废弃的砖窑厂进行了设计,主体框架结构还是保留,砖窑主体一层空间被规划为轻餐饮区和小型主题课堂,窑洞中设有意大利米汀Emanuele餐厅,餐厅集酒窖、雪茄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文化馆二层空间为砖文化展示区、大型会议区等配套功能区。“现在这里已经是名声在外,周一到周五锦溪镇的双创团队分享会和小型会议会在这里举行,周末则是亲子活动的好去处。”赵瑜说,窑厂的烟囱是1981年10月分建造的,当时由2个工人花了一年多时间一层一层垒加上去,现在会建造烟囱的工匠也很少了,保留烟囱也是一个活态的传承,而这里曾经是烧金砖的地方,情比金坚,昆山很多年轻人来办砖窑婚礼,讨个好口彩,这些对于市民和孩子们来说,都是比较活泼和活态的。

1  2  3  >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