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彭水 世界的苗乡 重庆彭水县成立35周年
阿依河竹筏放歌
打好“三张牌” 拥抱大开放
农业夯基 工业支撑 旅游引领
彭水地处武陵山深处,千百年来,重重大山阻隔着彭水与外界的联系。
“彭水的出路在山,优势也在山!”35年光阴荏苒,彭水县委、县政府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彭水要发展,关键是帮助人们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大山,走出大山,依靠大山!
近年来,彭水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精心打好“三张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彭水把生态农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大力发展红薯、烤烟、畜禽养殖以及中药材等现代特色高效基础产业,推进农业发展模式向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以及农旅融合发展转型。
桑柘镇李家社区杨家新村民居
彭水把生态工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以水电、页岩气等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以太极水、红薯精加工等为主的健康食品产业,以民族轻纺、特色工艺品制造等为主的特色轻工产业,以大数据智能化、贵金属综合加工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
彭水把旅游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突出品牌引领、活动助推,加快构建形成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关联型生态经济体系,实现旅游多业态、全要素、深层次、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着力打造彭水旅游发展升级版。
打开山门,带来了彭水的大开放,不断助推彭水经济社会高质量新发展。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今年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亿元、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亿元、下降15.5%,固定资产投资71.1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亿元、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17.4亿元、增长3.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308元、9012元,分别增长9%、10.4%。
下足“绣花”功夫 推进脱贫攻坚
贫困发生率降至2.45%
近年来,彭水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为统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着力抓产业扶贫打基础,抓设施扶贫补短板,抓教育扶贫斩穷根,抓健康扶贫治痛点,抓城市提升促发展,抓党建强保障,以“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
彭水新一轮建档立卡甄别出贫困村115个、贫困户29811户、贫困人口119299名,贫困发生率为19.8%。截至去年末,全县贫困村减少至6个、贫困户减少至3482户、贫困人口减少至1226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45%。
建设中的渝怀铁路复线
针对产业散、小、弱突出,质量效益偏低,农民稳定增收乏力的现状,彭水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从“六个着力”入手,努力把“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道路颠簸、房屋破旧、煮饭烧柴、饮水靠天……是多年来彭水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
彭水提速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因村因户实施改水、改路、改电等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30万名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全县行政村通畅率、自然村通达率以及脱贫村通客车率、通动力电率、光纤覆盖率、4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
同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进改厨、改厕、改房和院坝硬化、入户便道硬化工程,村民基本实现了“小车开进来、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用柴”和“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新生活。
今年是彭水脱贫摘帽之年,全县上下锁定“户脱贫、村销号、县摘帽”(减贫8000人、销号6个村)目标,坚决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剧组在蚩尤九黎城拍摄
全县围绕“不愁吃、不愁穿”,进一步抓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大力发展红薯、烤烟、畜禽养殖及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做好旅游扶贫,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23740个在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均发展有种植养殖增收产业。
同时,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今年高考上线5872人,其中重本上线917人,在校大学生稳定在2万人以上;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进一步抓好健康扶贫。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降至10%以下,确保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并在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后基本生活仍然有保障;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进一步抓好农村住房安全和人居环境整治。
致力“外联内通” 打造“联运支点”
40分钟主城、1小时周边、1.5小时县域
2018年11月22日,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开建,线路开通后,彭水到重庆主城坐高铁预计只需半个小时。彭水,即将迎来“高铁时代”。
近年来,彭水立足“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定位,以“外联内通”为目标,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水路建设,加快构建外部配套成环、内部纵横成网的开放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多措并举加快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破解贫困地区交通制约,加速形成“40分钟主城、1小时周边、1.5小时县域”交通圈,努力打造渝东南水陆联运支点城市。
乡村旅游
彭水坚持遇水架桥、逢山打洞,加快推进对外大动脉建设。
铁路建设上,2007年渝怀铁路彭水段建成通车;渝怀铁路二线彭水段预计将于明年底建成通车。渝湘高速铁路项目今年3月通过初步设计审查,彭水段预计年底动工。
高速公路方面,渝湘高速公路(彭水段)2009年已建成通车;彭酉高速公路已纳入渝湘高速公路扩能项目一并实施。其中:彭水至酉阳段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重庆至彭水段可研编制工作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已完成,计划今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黔石高速(彭水段)建设,确保2020年建成通车。
沙沱客运换乘枢纽2017年建成投用。这座集对外长途班线客运、城市公交、农村客运于一体的乘换枢纽,主要承载彭水南部区域旅客运输服务,提高彭水与周边地区客货运通达能力,吸引更多旅客和货物到彭水中转运输,切实提升彭水对外开放速度。
如今,彭水的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等对外交通要道畅联外部,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同时,彭水致力于“内通”。近年来,着重疏通乡村“毛细血管”,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让老百姓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让农村公路成为老百姓奔向富裕的幸福路、小康路。
截至目前,全县23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客车,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全县39个乡镇都已建成乡镇客运站,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点)366个,客运车辆326辆,开通班车客运线路101条,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村为基础的点线相连、辐射到面的乡村道路旅客运输网络体系。
发展生态旅游 成就苗乡蝶变
突出“民族、生态、文化”,深入实施“旅游+”战略
彭水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盐丹文化、黔中文化,赋予了彭水厚重的历史人文。近年来,彭水立足“山、水、情、史、节”5篇文章,突出“民族、生态、文化”3张名片,坚持全域旅游规划,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将品牌赛事、自然资源与特色文化相互结合,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生态旅游产业做成了第一支柱产业。
生态宜居之城
峡谷听音、竹筏放歌、碧潭戏水、浪遏飞舟……每到节假日,阿依河景区总是游人如织。2013年,阿依河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量突破200万游客。
在阿依河、蚩尤九黎城、摩围山等知名景区的影响和推动下,彭水持续推进城旅、农旅、商旅、文旅等深度融合,不断增加生态旅游产品有效供给。
“山歌不唱哟就不开怀哟,娇阿依……”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上万苗乡儿女便齐聚蚩尤九黎城,同唱《娇阿依》,共舞踩花山,欢庆苗族盛大的传统节日。
乌江江畔,发令哨响,一艘艘摩托艇犹如万箭齐发,上演速度与激情的对决。自2011年水上运动赛事走进彭水以来,市民每年都能尽享一场水上激情盛宴。
踩花山节和水上运动大赛,如今已成为彭水两大旅游品牌。近年来,彭水以“节会”为媒,唱响“文化”大戏,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张名片,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把大美的山、湛蓝的水、浓郁的情、深邃的史,演绎成天人合一的文化旅游盛宴。
如今,彭水踩花山节、水上运动大赛两大赛事已整合为“一节一赛”,发展为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综合性系列活动,成为旅游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支点。
以节赛为载体,彭水将苗族文化、体育运动与发展乡村旅游充分融合,每年策划了以“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为主题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举办乡村旅游的乡镇、街道也从2013年的3个增加到2018年的14个。
彭水大力培育一批生态旅游特色村,建成一批生态养生、民俗风情、商贸财物等旅游小镇。按照“三线三片多点”发展布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深入推进原生态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整合城乡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
数据显示,彭水接待游客量从2011年底的220万人次增加至2018年的25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5亿元提高到111.8亿元。今年1—9月,全县接待游客2597万人次、同比增长20.2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79亿元、同比增长34.66%。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拉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深度融合“产城景” 描绘城市新画卷
老城提质、新城提速、古城提韵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近年来,彭水立足“山城”“江城”独特风貌和民族历史文脉,推进老城提质、新城提速、蚩尤九黎城提韵,老城、新城、古城协同发展,让苗乡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是彭水对老城城市品质提升的追求。
四面环山,两江交汇的彭水县城,以城周屏障为依托、两江沿岸为重点、道路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为亮点、附属绿化为补充组成的自然生态画卷,让城市蝶变为一座“绿城”。绿水青山扮靓城市的同时,也为彭水人提供了更多优质的生态宜居空间。
在县城,彭水积极开展城市灯饰工程,以桥梁、河堤为线,楼宇灯饰为点,点线结合,连缀成片,将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充分融入现代灯光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特色灯饰景观。由县城楼宇景观灯饰、河堤景观灯、照明路灯,组成的迷人光影,在山水城之间散发着绚丽的光彩,如梦如幻,分外迷人。
管理上,彭水近年来积极开展城市管理“马路办公”,实施城市综合管理“五长制”,落实“五长”责任,老城市容环境实现质的提升。
一条摩围山隧道,让彭水新城与老城紧紧相连。
2010年6月18日,彭水新城开工建设。作为彭水城镇化建设的主阵地,彭水新城规划控制区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彭水新城以生态人文居住为特色,以城市功能提升为重点,集商贸、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目标是打造成为“现代之城、未来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
今年,彭水继续坚持新城发展定位,围绕“两年成型、四年成城”的目标,着力抓好规划引领、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以及招商引资,推进新城实现高质量提速建设。同时,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建成城区道路管网体系,完善现代商贸体系,加快房地产开发、核心商圈建设和商业行政服务配套,推动新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
2013年5月开工建设的蚩尤九黎城,东与彭水老城区相邻,南接彭水新城,北至乌江与湘渝高速下线互通。是彭水最闪亮的城市名片、旅游名片,已成为重庆新兴的热门景点和湘鄂川黔渝边区旅游廊道上璀璨的明珠。
蚩尤九黎城以苗族始祖蚩尤文化为建设主线,集苗族建筑、苗族文化、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于一体,是彭水展示和传承苗族文化的窗口和基地,彰显着厚重而丰富的苗族文化,重现蚩尤“九黎之城”的历史风貌和上古苗族的人文历史,重塑了苗族精神。景区的独特性,为彭水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元素。
目前,蚩尤九黎城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先后荣获“中国最美自驾游目的地”“全国十佳文化生态景区”“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民族(民俗)特色胜地”“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称号。
(刘茂娇 彭光灿 图片由彭水日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