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这份档案记载的便是本次会议的参会单位及其代表名额情况。这个名单,是由之前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确定的。
新政协筹备会共有六个小组,其中就有一个组专门负责拟定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名额。从6月16日到9月21日,新政协筹备会先后召开了8次会议,对筹备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决定。经过多次协商研究,才最后确定了这份代表名单。
这份代表名单是会议的程序性文件,看似平淡无奇,但如果仔细观察两组数字,便可以体悟到当时统一战线之广泛和我党团结建国之决心。
第一组数字:从“45与56%”中看广泛。“45”是指当时的与会代表来自45个单位,涵盖了党派代表单位、区域代表单位、军队代表单位、团体代表单位、特别邀请人士等各行业各领域的代表。662名代表中,正式代表共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别邀请人士75人,党外人士约占总人数的56%。这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的这一构成,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之前,毛泽东在写给民革主席李济深的信中说:“一切反美帝反蒋党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均可派代表参加。不属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反美帝反蒋党的某些社会贤达,亦可被邀参加此项会议。”这个代表组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体现了政协会议的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
第二组数字是:从三组“16+2”中见民主。从党派代表人数来看,中国共产党与民盟、民革的代表名额相同,均为16名正式代表加2名候补代表,也就是“16+2”。大家知道,那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是比民盟、民革的党员人数要多许多倍的。但中国共产党却坚持与他们代表人数相同,可见这届政治协商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与平等思想,展现出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诚意。
共有五个方面、45个单位的代表。其中,党派代表有14个单位的142名正式代表和23名候补代表;区域代表有9个单位的102名正式代表和14名候补代表;军队代表有6个单位的60名正式代表和11名候补代表;团体代表有16个单位的206名正式代表和29名候补代表;特别邀请人士75名。
当这662人的名单确定后,印制成一本薄册送给毛泽东审阅时,毛泽东曾幽默地说:“这是一本天书”。
名列这本天书的人,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和宗教界等各方面的代表。
这些代表,包括了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甚至还包括清朝末期和北洋时期较有声望以及后来同情革命、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士。
9月18日,北平20个单位在中南海瀛台设宴,招待参加政协会议的全体代表。和毛泽东坐在同一桌的人,就很有代表性。他们有何香凝、陈嘉庚、司徒美堂、陈叔通、许德珩、郭沫若、李立三等人。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这一桌什么都齐了,有无产阶级的李立三,有无党派人士、文学家郭沫若,有民主教授许德珩,有工商界前清翰林陈叔通,还有妇女界廖夫人及华侨两老人。这是统一战线的胜利呀!
在会议最后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机构人员中,当选的6个副主席中,有民主人士3人,占了一半;4个政务院副总理中,有民主人士2人,也占了一半;21名政务院领导成员中,有民主人士11人,超过一半;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109个正副职位中,有民主人士49人,其中正职15人,占了将近一半。
从参会代表到会议选举结果,无一不充分体现着全国政协的广泛代表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精神。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662名代表中至少有350人以上,是在国民党特务和港英当局千方百计的迫害下,从香港出发,千里辗转,才终于抵达北平开会的。这些代表的参会之路虽然历经艰险,但代表们仍然选择坚定赴京。这说明,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是民心所向,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