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地方传真

璧山区浸口村:乡村美如画 振兴正当时

发布时间: 2019-11-26 16:09:4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迎着冬日的暖阳,走进璧山区河边镇浸口村,只见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村道两旁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洁净而环保,成片的果林和大棚,点缀在生机盎然的田野上,鳞次栉比的农家庭院映入眼帘,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农用物品整整齐齐,繁荣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展开。

美颜值 美丽乡村展新貌

“妈,等我把门前路上的枯叶扫干净了,咱们就出去溜达溜达,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11月16日一大早,浸口村6组的颜永清一边清理着院坝,一边说道。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后,颜永清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将自家门前的水泥路清扫干净。

清洁做完,把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桶,颜永清带着母亲一起出了门。清晨的村庄,笼罩在薄雾之中,三三两两的孩童正在院坝空地玩耍嬉戏,一边的家长们则放下手边的活计,呼朋唤友聚在一起散步聊天,平整开阔的石板路将每家每户连接到一起,道路两旁花草点缀,目之所及皆美景。在如今的浸口村,不仅蕴含浓浓的烟火气,也拥有令人畅想的诗意和远方。

“自从村里环境改善了,大家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颜永清感慨道。

而在之前,村里环境还是个头疼的问题。前些年,村民们忙着种地和打工,没人在意环境卫生,“村里到处是污水和垃圾,一到下雨天,粪便泥水到处流,河道成了臭水沟。”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的何光珍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工作和基础性工程。今年,为改变乡村面貌,浸口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大力实施危房改造、通畅路网、环境整治、乡村绿化四大工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就近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切实改变了长期以来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

“扛着扫把、铁锹,清扫路边垃圾,疏通池塘沟渠……”这样的画面,在浸口村道路沿线、村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村里居住环境变美了,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上,自治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

“现在我们村环境好了,出行也方便,住在这里,心情特别好。孩子们接我进城,我都不想去!”目睹了村容村貌的点滴改变,何光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环境的改善,目前浸口村正逐步推进全村农村天然气覆盖工程,不久后,村民们将用上清洁安全的天然气,生活条件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兴产业 乡村建设添动能

11月12日,记者站在浸口村的青见果园,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栽种的果树枝繁叶绿,拳头大小的果子沉甸甸压满枝头。这个季节正该是柑橘成熟采摘的季节,而这片果园还沉浸在寂静之中。

“我们果园种植的是清明节前后开始采果的青见品种,果子采摘要到5月初。”果园的负责人员向记者解释道。

青见品种的上市期正好填补了4—5月重庆无鲜橙的空白,市场前景极好。

“今年果园预计将有40万斤的产量,产值约200万元。如果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到园内采摘,年产值还能再上一个台阶。”果园负责人告诉记者。届时,合作社村民也将通过分红尝到特色产业种植的“甜头”。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提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河边镇相关负责人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正是浸口村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的一条可行路径。

2015年,河边镇政府结合浸口村辖区福寿园公墓建设规划,决定把浸口村相邻附近500多亩坡地建成果园。通过村民土地入股,浸口村组建起甜缘股份种植专业合作社,完成果园前期统一栽种,后期与中国柑研所教授晏承泉达成合作,以土地流转的方式,交由重庆山悬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对果园进行管理和经营。

得益于农业公司的指导,村里经常组织开展水果种植和特色养殖技术培训,还出资购买果苗分发给村民栽种,“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这句诗人笔下的美景,正成为浸口村水果种植的现实写照。

除了有龙头企业为村组经济发展提供的动能,浸口村还积极为村民创收谋求更多的途径。

在贫困户雷飞贵家,50多只土鸡正在林下啄食。“我这林下养鸡的方法就是村里帮忙出谋划策的,纯天然的土鸡根本不愁卖。”62岁的雷飞贵一边忙着给果树修枝,一边告诉记者,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利用林下闲地和撂荒土地,发展江安李种植和林下养鸡,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户,到现在年收入三四万元,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了产业发展的支撑,浸口村村民的口袋“鼓”了,日子“美”了,大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更足了。

提内涵 乡村振兴筑灵魂

比起村里村容村貌的改善和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件事让浸口村村民津津乐道——乡村文化建设正呈现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

“李大婶,今天下午到村办公室门前的广场彩排节目,可别忘了哦。”这几天,村民谭洪英可真是有点忙,村里正准备开展“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文艺活动,他们“友谊文艺队”可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这支近20人的文艺队是由浸口村村民自发组织的,平时在村里和镇里的文艺演出中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最近还在区里举办的广场舞大赛中拿了奖。

文艺队里既有3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80多岁的“夕阳红”,大家热爱表演,每天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排练,舞蹈、快板、小品,各种文艺节目信手拈来。

“原来一有空闲不是在麻将馆,就是待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村里不仅多了农家书屋还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我们空闲时间有了新去处和新看头,日子充实多了。”谭洪英说。

美丽乡村不仅美在我们看得见的表面,更美在人文内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浸口村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并举,帮助和指导组建文体团队,开展自娱自乐式文体活动,通过惠民演出和节日庆典的放送,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

在浸口村的农家书屋,记者看到不时有村民前来阅览书籍。“到了节假日,这里还成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习室。”该村党支部书记雷飞剑笑着说道。同时,这里还会不定期开展梦想课堂、社区教育等活动,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村里还组建了志愿服务工作站,在每年重阳节,组织村民为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打扫卫生、理发、包饺子,让久违的亲情和乡情,又重新回到乡邻身边。

此外,村里深入开展的“乡贤善治”“家风润万家”等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移风易俗,树立了文明乡风,对村民的精神面貌、思想文化素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同时,也为美丽乡村注入了灵魂,提升了气质。

“如今环境美了,产业兴了,村里变化更大了,村里人日子越过越幸福了。”看着这片土生土长的家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村民戈天玖深情感慨道,她盘算着将幸福生活的喜悦编排到文艺节目中,把农民的欢乐唱响在家乡大地上,好好享几年清福……

环境好、文化兴、农民富,是乡村的繁荣底色。近年来,河边镇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发展,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理念,逐步推进像浸口村一样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在成果。

(马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