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天22台手术 年轻的他们迎来了“老年病”
肖骏正在查看陈元(化名)的情况。
昨日上午,重庆市急救中心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32岁的陈元(化名)感到,前几天小腹上那难以忍受的压迫感消失了,两天前,急救中心的医生们找到了他小腹闷痛的原因——急性心梗。
陈元至今无法把32岁的自己和“心梗”联系起来,在他看来,那是老年病。这是时下很多年轻人共同的想法。11月20日,新华社国际部专稿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徐勇在位于北京的办公室中因突发大面积心梗去世,享年56岁,让“心梗”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个看起来的“老年病”,正在迅速走近年轻人。
高发:三周多有22台手术
昨日上午10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心血管内科,科主任肖骏正在查房,一个电话打进来,“主任,病人家人不在本地,病人自己清醒,也同意做手术,准备开始介入手术,跟您报备一声。”导管室里,刚刚急诊收治的女患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医生立即准备急诊手术。
“你做得对,不能耽误黄金时间。”肖骏的话给了电话那头正在抢救的医生一颗“定心丸”。这是这个月心血管内科抢救的第22个心梗病人。急性心肌梗死是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黄金溶栓期只有3个小时,因为发病突然病情迅速,很多病人发病时并不在家,送到医院时身边都没有家人。
在大多数时候,心血管内科的编制床位是足够使用的,但一到冬季,“加床”就成了无奈而必须的措施,“11月到来年的3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各大医院的病人都越来越多。”每个冬天,重庆各大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病人“打拥堂”是一个共同的景象。
现状:占比10%的“小年轻”
在肖骏的记忆中,十年前,心肌梗死的青年人很少,“一年也见不到几个。”但这几年,年轻人的身影多了起来,“我们科室目前40岁以下的心肌梗死患者达到了10%左右。”
32岁的陈元是最近一段时间心血管内科最年轻的病人,这个32岁的建筑工人家住渝北,体重近180斤。“前几天胸口一直闷痛,我以为是天冷胃肠不好,感冒了。”11月22日的下午,疼痛有些难忍,陈元到家附近的医院检查,医生让他做了心电图,并让他转院,在重庆市急救中心,医生确诊了急性心肌梗死,并立刻给他安排了介入手术,“你很幸运,发现得早,恢复后基本对生活不会有影响。”
陈元难以把“心梗”这个词和自己连接起来,但了解了陈元的生活习惯后,在肖骏看来,他是典型的高发人群。
陈元是个烟民,平均每天一包烟,日常又喜欢喝酒,且体形肥胖,“肚子大,这是腹型肥胖,心梗的高发因素之一就是腹型肥胖。”肖骏介绍,腹型肥胖,说明一个人的代谢功能有问题,陈元还有三高,血液黏稠得如同牛奶。血液黏稠加上代谢不畅,最终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陈元还不是肖骏见过最年轻的病人,肖骏接诊过最年轻的病人只有24岁,是重庆一家大型国企的程序员,每天工作到深夜,下班后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家躺着,每天必须喝一瓶可乐,最爱吃汉堡,“他是久坐一族,久坐,是心肌梗塞高发的另一大诱因。”
预防:“高钾低钠”很关键
实际上,心肌梗死是有先兆的。心梗最典型的预兆就是心绞痛。心绞痛的反射区很大,从人的下颚到肚脐以上,如果出现持续的无缘由的压迫感、闷痛,都有可能是心肌缺血所致,“如果有过心梗先例,或者自己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或者有这方面的家族史,更要注意,一定要去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诊断。”
比起早发现,对于心梗最好的就是预防,肖骏说:“要告诉年轻人,不要觉得这个病离你很远。”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压力大,饮食高盐高油,都有可能引起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高尿酸,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好进行高钾低钠的饮食,少盐少油少糖,多吃水果、蔬菜和坚果。
肥胖也是心梗的高危因素,特别是腹型肥胖,所以一定要勤加锻炼。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