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善美重庆

璧山:汇聚各方力量 千方百计解民忧纾民困

发布时间: 2019-12-03 16:56:5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助人为乐、 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他人、患难扶持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

近年来,璧山区始终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保障体系,优化服务质量,千方百计解民忧纾民困。社会各界也热心参与、无私奉献,共同营造了扶贫帮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社会风气。

惠残助残 共享阳光雨露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个残疾人的梦。对于璧山区17642名持证残疾人而言,梦想可能是出行更加便利、康复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生活拥有更好的保障……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残联,为我们残疾人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方便了我们的生活。”11月25日,在大路街道接龙社区郭家村张志福家里,看着刚刚完成改造的厨房,他由衷地感谢道。张志福一家是一户三残家庭,多年前他右腿截肢,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妻子和儿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属于四级残疾,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张志福身上。

在房子还没进行无障碍改造前,张志福家里条件简陋,其厨房灶台还是用破烂的石板搭建的,因为蹲着弯腰不便,平常的做饭对张志福来说也实属不易。“本来厨房空间就很小,但因为东西都散放在地上,有好多次都把我绊倒了。”张志福说起原来的环境连连摇头。

为了减轻残疾人的家庭负担,让残疾人生活更便捷,近年来,区残联以居家无障碍为目标,根据残疾类别、残疾等级、残疾障碍程度以及家庭实际,实行“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

“我们根据张志福身体的实际需求,以及他家房子的结构,进行了一些人性化的无障碍改造,包括修建了2米长的灶台、添置了电饭煲、电磁炉、冲水马桶、沐浴椅等一些无障碍的设施。”区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改造后我们进出家门、洗澡、上厕所都方便多了,最重要的是,我一直给孩子说要做几顿好饭菜给他娘俩吃,这下可以实现了。”张志福笑着说。

为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是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的民生工程。截至目前,区残联已为184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切实改善了残疾人的居住和出行环境。

不仅如此,区残联还从贫困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加大医疗保障、教育保障、权益保障、康复服务、就业培训、文化服务等工作投入力度,积极为贫困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目前,已完成4473人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将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目录,为持证残疾人购买小额意外伤害保险,让残疾人家庭多了一份安心和保障。通过实施残疾人就业援助月活动,组织专场招聘会,组织残疾人参加市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等活动,推动残疾人基本生活持续改善。

“接下来,区残联还将紧扣脱贫攻坚目标,优化璧山区残疾人生存发展环境,深入贯彻精准康复主题,加大璧山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力度,不断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凝聚慈善力量 传递人间大爱

9月7日,由区慈善会主办的“情暖璧山小城大爱 99公益日”活动在俊豪中央大街启动,人头攒动的募捐现场,挤满了前来献爱心的市民群众。三天的活动时间里,线上线下共发动4万余人次参与, 共募集资金1375315元。该项目所筹资金将用于援助贫困学生、重病家庭、贫困环卫工和贫困残疾家庭4个公益项目,将为全区400余名困难人员带去社会的温暖,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

“慈善是一种爱心,是一种责任,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很微小,可是百颗、千颗、万颗爱心汇聚起来,就能积蓄起巨大的能量……”募捐现场,市民周理惠表达了自己对慈善的感受。

“祝大姐,最近身体好点了吗?生活上还有没有什么困难呢?”11月19日一大早,区慈善会的工作人员来到三合镇石龙桥村祝纯兰家里,关切询问她最近的生活情况。

祝纯兰一家是建卡贫困户,她患有尿毒症,每周都需要进行透析,丈夫患有类风湿行动不便,长年累月的大病支出,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今年3月,区残联得知祝纯兰一家的情况后,为她送来了3500元的援助金,帮助她解了燃眉之急。

“这段时间,区慈善会的工作人员时常打电话关心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困难,也是忙里忙外帮我们打听解决办法,这份情谊真是让我感动不已。”祝纯兰说。

慈善事业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区慈善会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慈善法》的要求,积极发挥慈善机构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作用,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届开展慈善援助,共收到慈善捐款近200万元,为扶贫、助残、助学、助医、助孤、助老等慈善项目帮扶提供了资金保障。

同时,今年以来,区慈善会陆续走访璧山区部分建卡贫困户,开展慈善扶贫专项活动,以“慈善+慰问”的方式,为全区20名患重病建卡贫困户因病住院个人负担部分进行慈善援助,救助金额达4万余元,切实将党和政府以及爱心人士的关心关怀送到了贫困家庭中。

贴心救助 让流浪者回“家”

“谢谢,谢谢……感谢你们不辞千里,将我的孩子送回家。”9月17日,铜梁区大庙镇双胜村便民服务中心前,小张(化名)的父亲从璧山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自己的孩子时,感激地说道。

20余岁的小张,患有癫痫和轻微精神疾病,父亲也是一位残疾人,家庭条件较差。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小张来到璧山务工。寻求工作无果后,小张便在璧泉街道某公路桥洞下,过起了拾荒乞讨的生活。

“热心市民致电区公安局后,民警及时通知了区救助管理站,第一时间,我们共同前往核实情况。”区救助管理站站长黄永说,在了解和掌握了小张基本情况后,他耐心地安慰小张,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天,小张便在区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顺利返回铜梁,与家人团聚。

像小张一样,在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重回家庭温暖怀抱的困难群众还有不少。为了给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今年年初,区救助管理站按照国际三级站标准,完成了升级改造。

“改造后的区救助管理站主体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其中,救助区还设立了成年男性、成年女性、未成年男性和未成年女性4个区域,同时,还设置了食堂、阅览室、医务室等功能室。”黄永说,改造后的救助站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舒适,为流浪人员提供家一般的温暖和关怀,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秉持“自愿求助 无偿救助”的原则,今年以来,区救助管理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扎实抓好救助管理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积极主动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主动救助专项行动。近三年来,区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了1112人次,其中包括未成年人25人次,救助60岁以上老人88人次,救助智力残疾和疑似精神障碍111人次,帮助595人次返乡。

“近年来,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通过人口信息库、人像识别、DNA信息比对等科技手段,有效提高了对滞留人员的身份核查效率,增长了寻亲成功率。”黄永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救助管理工作,让区救助管理站成为流浪乞讨者温馨的避风港,给予他们如家一般的温暖和关怀。

爱在福利院 真情暖人心

“袁大爷,昨晚睡得好不好?身体有没有不适?”11月22日上午7点,区社会福利院里,护理人员石萍来到了袁天富的住处,简单的寒暄之后,她为老人整理起床铺。

随后,袁天富走下楼,来到福利院食堂,香喷喷、热腾腾的包子、稀饭、牛奶、面条一应俱全。

“福利院环境好,还有人照料,没事儿还能和其他老人一起唠嗑……”今年77岁的五保户袁天富告诉记者,5年前,他还居住在来凤街道老家中,家里无子女,随着岁数渐长,生活料理变得困难,每逢遇到小病小痛的,便无人照料。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住进了区社会福利院。

“这里住宿条件很好,不仅有空调和电视,还有独立的卫生间,每月还能领取到100元的零花钱。”袁天富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的社会福利院于2014年竣工投用,建筑面积12317平方米,现有床位400张,其中 老人床位300张,儿童床位100张,同时,设有医务室、活动室、阅览室、健身房、餐厅等配套用房。

“区社会福利院主要负责城市‘三无’老人养老、孤儿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以及社会弃婴、孤儿的安置等工作。”该院负责人吴小峰说,为了提升院内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幸福指数,在寒冬来临之际,他们为每位院民购置了夹克、裤子、鞋子等防寒物资,确保老年人和儿童安然过冬。

院务公开栏上,每日采购的蔬菜、肉类、粮油等数量和价格,总会及时充分公布,确保公平公正。同时,该院把“爱心”作为服务宗旨,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带着爱心工作,尽力帮助解决老人和儿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吴小峰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规范化服务管理标准,优化服务质量,让院内老人享受全寿之福,让院内儿童得到福荫之佑,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王锋 马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