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地方传真

武隆:破壳重生的“空壳村”

发布时间: 2019-12-10 15:32:1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image.png

应远华指导村民种植花椒。

初冬,细雨绵绵,在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花园村,第一书记应远华仔细查看着花椒树的长势。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花椒树,谁也没有想到,几年前花园村还是个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空壳村”。

“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实属不易,好在花园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对于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应远华信心满满。

现状堪忧

10月24日,村民应远淑早早起了床,操持着农活,望着一桥之隔的河对面,应远淑摇摇头,惋惜地说,“哎,就隔这么一座桥的距离,怎么对面就这么热闹,我们这里就这么冷清呢。”

花园村曾经是市级贫困村,该村的“贫”并非在于111户村民,而在于村集体经济。

“花园村是移民村,全村3300余人,1100人外出务工,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多,留村者多是老人、妇女、小孩,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应远华告诉记者,年轻人在村里看不到希望,肯定要外出,这样村里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应远华说,制约花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土地贫瘠,撂荒严重。村里的土地大多是山坡地,地里石头多,规模化种植难以成行。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主要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为主。

“咱们村现在完全是一个‘空壳子’,要发展,就得想法子把这个空壳给它填满。”应远华的话让村干部们面面相觑中又满怀希望。

产业发展是关键

消除‘空壳村’,除了要逐一突破农村经济空壳、人口空巢等困境,解决产业空心问题更是关键。

“乡亲们,地里的草要浅锄,树苗周围要用手拔,避免伤到根部。”

……

在花椒基地里,几个村民头戴草帽,正在给花椒地除草。

“应书记,你看,今年的花椒长得格外好,以后,我也要跟着种。”村民陈兴志乐呵呵地说。

看到村民干得带劲,应远华也乐开了花。

应远华介绍,2018年5月,结合花园村土地贫瘠、山高坡陡、土地分散的实际,村支“两委”决定让有意愿的农户先行试种。

“贸然让村民种植,万一失败了,村民肯定负担不起,我们想让一部分人先行试点,成功后,再让村民跟着种,一旦这些大户富起来了,其他村民也就会自发跟着种植,这样能把风险降至最低。”应远华说,由此,沃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村民可自愿入股,成为村集体经济股东。”应远华说,公司成立后,以每亩200元的价格,集中流转了750亩土地,全部用于花椒种植。

流转了撂荒的土地,应远华盘算起了家门口的务工机会。

“流转费用虽然不高,但是在基地务工的工资可不少。”应远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椒种植和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每亩花椒地的劳务费用要1800元至2000元,750亩花椒地,每年就有100多万的劳务费用成本,这样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家门口就能挣钱,干活不用来回跑了,很方便,每天100元,工资也高,还能照顾家。”贫困户李志明告诉记者,不离乡不离土就能脱贫,日子越来越好了。

多条腿走路

在应远华看来,村里的发展,不能仅有一个产业支撑,还要“多条腿”走路。

应远华和村支两委又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弃渣场。

在花园村村活动室旁边有100亩的弃渣场,是银盘电站废弃渣场弃渣,按照传统施工方式,这些碎渣会在这里长期抛弃。

“我们去考察过,质量好的弃渣可以加工成粉砂、石子,质量较次的可以用来做回填。”应远华说,这100亩弃渣要是再加工卖出去后,对目前的集体经济而言,是笔可观的收益。

想好就干,应远华和村支两委一起找政府和银盘电站“软磨硬泡”,终于在多方协调之下,银盘电站同意将弃渣交由花园村集体处理。

村集体请人对弃渣进行再加工,应远华和村干部则忙前跑后找销路。

“对弃渣再加工已经给我们带来10万元的收入,村集体有了钱,才能更长远的发展。”应远华说,他和村支两委将抓好这块变废为宝的弃渣场,为村里带来更多的收益。

不仅如此,村里的集体经济超市也在应远华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考虑之中。

应远华说,花园村距离江口场镇虽然近,但是,还是有一段距离,村里没有小卖部,村民们买些生活日用品,始终不便。

“等村里的经济好起来后,我们计划将村里的村集体经济超市扩大,做成集生活日用品、农资、土特产为一体的村集体经济超市。”应远华说,虽然这些收益都是九牛一毛,但在他看来,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之初,聚少成多才能为未来花园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业的改变,带来了村民思想上的转变。在村民应远淑家的院坝前,村民们讨论的不再是彩票、麻将,而是交流种养殖技术。(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