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角荒地变休闲空间 主城社区公园受市民青睐
近日,大渡口区心湖北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几名青年正在打篮球健身。首席记者 谢智强 实习生 颜梁 摄
“这个公园修得好,像我这样行动不便的中老年人,也能来这里尽情享受阳光。”
12月22日,大渡口区居民王波坐着轮椅来到该区心湖北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在这里他可以操控轮椅在无障碍跑道上自由行动,享受冬日难得的好天气。
王波“点赞”的心湖北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是重庆市众多社区公园中的一个。
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利用主城建成区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实施方案》要求,2018年,重庆市启动实施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工作,计划到2020年,在主城区利用城市边角地建成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了解到,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建成5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余下的42个公园将在2020年陆续建成投用。
用活边角地,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为啥要利用边角地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据了解,在主城区,常见的边角地包括小区之间的零散土地、道路与建筑间的小块空置地等。过去,因为不适合单独开发利用,不少边角地成了闲置的“荒坡”。既不美观,也对城市空间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为此,经过多次调研考察和科学论证,重庆启动了主城区利用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的工作。
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工作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城市品质,精细化用地,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打造社区公共交流空间,重点突出“社区”、“体育”与“文化”主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自从有了这个公园,我们几个球友再也不愁找场地了。”在心湖北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篮球场打篮球的市民李天成说,以前要打球,有时还得开车找场馆。现在只要有空,大家就到公园打球,锻炼身体更方便了。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还成了社区互动的新空间、新平台。
例如,沙坪坝区汇贤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就成了社区和高校开展活动的空间。虎溪街道虎兴社区宣传员李志芳说,社区联合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多次在汇贤体育文化公园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收效良好。
今年以来,全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场地内举办体育、文化、公益活动(赛事)共计35场,让更多市民走出家门,参与社区互动。
743个场地设施,提升市民幸福感
顾名思义,城市边角地面积不大,位置也不见得优越。因此,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在设计上花了心思,力求因地制宜、惠民便民。
江北区大水井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在一个“山包”上,自上而下有几十米的高差。未建公园时,附近居民从小区门口步行到公交车站,要绕行一大圈。
能否通过公园消化地形高差,让居民出行更方便?设计团队对公园周边地形、环境以及居民活动轨迹和需求进行了细致调研,作出有针对性的设计。
“利用这里的天然高差,我们引入了山地运动概念。”设计团队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大水井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设计了登山步道,可爬坡健身,也方便居民出行。
“以前出门见荒坡,现在出门见公园,还能锻炼,一举多得。”市民张新莲说,现在从小区步行到公交车站,只需几分钟。
而在运动场地设计方面,社区体育公园也力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根据公园地形,合理设计规划运动场地和设施。
据统计,在已投用的5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中修建场地及设施743个,场地主要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滑轮场、健身步道、跑步道,设施主要包括儿童活动设施、健身器械、智能文化电子屏幕、智能图书借阅机等。
42个公园纳入智慧管理,市民有问题可一键反映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分布在主城各区,如何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渝北区观河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内,有一个特殊的中控中心。在这里,各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的内部运行、运营维护等情况,可直观地展现在一幅大屏幕上,使管理人员能够实现远程监控。
据悉,基于公共互联网技术支撑,该中心已实现集成管理各个社区体育公园内的智能化设施设备。目前,已有4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纳入智慧管理。通过智慧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公园现场情况,过去需要1-2周时间的维护工作,现在最短可以在3天内完成。
此外,通过公园内的电子显示屏、户外音响等设备,中控中心可以用视频、文字、语音等形式播报天气情况、公共新闻、应急通知等内容。
智慧管理不但提升管理效率,也方便了市民。据悉,市民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随时反映问题,事项办结后,公园工作人员会向报事居民一对一反馈解决情况。
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在公园覆盖无线网络、增加应急报警呼救以及公园体育场地预约、活动预约等便民功能,进一步提升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服务品质。(记者 申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