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头条

加大力度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布时间: 2019-12-30 09:41:54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核心提示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美好生活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如何推动“让美好生活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目标在全市落地?12月29日,重庆日报邀请市级部门、相关区县和机构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主持记者:陈 波

访谈嘉宾:

市民政局局长 唐步新

铜梁区委书记 唐小平

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 杨胜普

织密兜底保障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重庆日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摆在突出的位置,该如何理解这种重视?又该如何具体实施?

唐步新:正如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那样,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底线问题,不容有任何差错。

身处重庆民生领域一线,全市民政部门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强化民生导向,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兜住低保户、城乡无供养老年人、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切实强化基本民生保障。

尤其是需要精准落实兜底政策。充分考虑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完善跨部门收入核对机制,合情合理地核算贫困人口的家庭收入,健全刚性支出扣减办法,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和特困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对有重大生活困难的贫困人口,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适当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发挥社会组织产业信息广、行业资源多、专业人才密集等优势,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汇聚,形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唐小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坚持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近3年来,铜梁按照中央、市委部署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统筹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等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2019年,铜梁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办实办好25件民生实事。672公里“四好农村路”、130公里生产生活便道如期建成,更多农村群众出行方便了;改造1057户农村危房、卫生改厕1.16万户,困难群众住上了安全房、圆了安居梦,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质老旧小区50个、改造棚户区521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更高、环境更好,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50个,新建投用医院5所,改建敬老院12所、社区养老服务站55个,新增城镇就业1.55万人。

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一张张民生“清单”兑现成为百姓的幸福“账单”。这份沉甸甸的惠民“答卷”既有温度更有厚度,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形成解决民生问题合力

重庆日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说,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同样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协同运作。那么在民生领域,政府和市场应如何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从而形成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合力?

唐步新:目前全市有城乡低保对象86.12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8.54万人、留守儿童19.63万人、孤儿4000人、流浪乞讨人员2.94万人、重度残疾人29.45万人。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工作要求,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这就需要政府和市场都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市正在总结推广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统筹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探索建立协同、高效、便民的社会救助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开展结对救助帮扶,逐步构建“大救助”格局,这是从长远解决民生问题的良策。

再如儿童福利工作。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和最大化理念,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快建立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儿童福利服务保障体系。这样一个保障体系,很显然就需要家庭、政府、社会、市场参与其中,各司其职。

按照计划,我市将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孤儿助学制度,持续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健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完善困境儿童教育、康复和成年后安置、就业等保障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综合解决监护缺失、失学辍学、户籍登记等问题,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基本权益。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深化“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健全救助保护机制,依法打击遗弃行为。

很显然,上述这一切计划的实施,都需要政府和市场等各方发挥各自的作用。

杨胜普: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两高”目标的重要内容,民政部门精心谋划,将构建大养老格局纳入全市民政“5+8”工作体系,在实施“千百工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作,养老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这些都是在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但与此同时,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业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营商和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等问题,成为急需补齐的民生短板。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这项任务的解决,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要着眼于老年人美好生活的需要,通“堵点”、消“痛点”,破除发展障碍,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养老服务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的调节补充作用。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重庆日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即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短板问题?

唐小平:针对民生短板问题,铜梁一直都是直面现实并且不断努力。2020年,铜梁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加注重扩大惠及面、提高精准度、增强实效性,全力推进民生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全面小康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在农村,要持续解决好“路”的问题,实施一批“四好农村路”,实现组组通硬化公路;要持续解决好“水”的问题,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场镇、农村饮水安全和季节性缺水难题;要持续解决好“电”的问题,全面完成农村薄弱电网改造。

在城市,要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的问题,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注重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新建一批社区养老服务站,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00个,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0%以上;要着力解决好“城市有机更新”的问题,大力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推进彻底排危,实现地面硬化、环境绿化、社区文化、路灯亮化,积极推广“三小”认领,让群众生活舒心、住得放心。

杨胜普:重庆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养老事业已成为民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养老事业蓬勃发展,但短板依旧存在,需要着眼于老年人美好生活的需要,通“堵点”、消“痛点”,破除发展障碍,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入研究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文化和社会参与等需要,确保供需精准对接,政策精准发力,满足全龄化、全过程、全方位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兜住民生底线,又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要,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惠民养老更有厚度;

三是要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城乡统筹,盘活存量、做优做强增量,聚焦设施规划建设、人才教育培养,服务管理规范、科技信息支撑、投融资和运营支持保障、消费能力提升、孝老助老敬老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强化部门协同、整合政策资源,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持续优化发展和营商环境。

近年来,市一福利院牢记国家级示范养老院使命,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做好特困老人兜底保障工作,推动解决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服务难题的同时,创新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开展养老服务标准研究和人才培训,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传统养老向现代养老转变,引领示范和服务行业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探索构建“产、学、研、教”一体化发展体系,发挥好重庆市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和重庆市一福养老发展中心等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城区“三助”和农村敬老院“三改”等市委确定的民生实事,为助力全市大养老格局构建,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走在西部前列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