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八届文学奖背后有哪些故事?听听这些作家怎么说
中国网12月30日讯 这是一场文学成果展示的盛会,也是一件重庆文学发展的盛事。12月27日,第八届重庆文学奖(含少数民族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沙坪坝区文化馆成功举行。其中,余德庄的中篇小说集《烟消云不散》、熊筱枫的短篇小说集《白色向日葵》、吴沛(哑铁)的诗集《酒和宋词之间的时光》、吴佳骏的散文集《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李燕燕的报告文学集《燕子的眼睛》、李永毅的翻译诗集《哀歌集•黑海书简•伊比斯》等8部(篇)作品从众多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八届重庆文学奖;钟天珑的散文集《沧桑的星辰》等3部(篇)作品荣获少数民族文学奖。
此次获奖作家中,既有年过七旬的文学前辈,也有崭露头角的80后新秀,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获得该奖。他们有何感悟?他们的获奖作品讲了什么?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在颁奖典礼上,笔者采访了几位获奖作家代表。
余德庄:文学是一生的事业
文学创作如何面对现实和历史?余德庄的中篇小说集《烟消云不散》,就对中华民族在近现代的艰难图存和奋发图强进行深入探究和文学表达。颁奖词这样写道:“余德庄的《烟消云不散》,在远去的硝烟中,追寻正义和良知,在苦难深重的大地上,彰显中华儿女的不屈脊梁,同时深刻剖析了时代巨变中的人性变异与坚守,沉沦与升华。作品充满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现实主义小说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直抵灵魂深处的笔力,显示出一个老作家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余德庄已年过七旬,是本届获奖作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但在他看来,退休并不意味着放下创作,文学是他一生的事业,老同志应该继续发挥余热,与中青年作家一起砥砺前行,再攀文学高峰,推动重庆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同时,他对青年作家寄予厚望,希望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实践中多学习多积累多沉淀,创作出接地气、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学佳作。
李燕燕:既要塑造英雄,也要记录伟大进程中百姓的烟火人生
“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塑造英雄,也要记录伟大进程中百姓的烟火人生,生活处处是题材。”李燕燕表示,关注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也就关注到国家前行的力量。在她看来,作家在创作中既不能仰视,也不可俯视,更不能冷眼旁观,必须用心用情融进百姓的火热生活,才能更好地获取创作素材,才能有效捕捉闪现的创作灵感。
因此,李燕燕的获奖作品——报告文学集《燕子的眼睛》,风格特色鲜明、人文情怀浓郁,反映老百姓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有温度、有力量,激荡和沉蕴着悲悯情怀。“李燕燕的《燕子的眼睛》,视野开阔,目光敏锐。在对底层民众生活生存状态的描摹抒写中,倾注了深刻的思考与悲悯的情怀。她始终关注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其作品内容丰实,情感饱满。作者对非虚构文学文体边界的执着探究,显示了一个青年作家难得的勇气和可贵的才情。”组委会的颁奖词,是对李燕燕及其作品的最佳概述和充分肯定。
李燕燕表示,今后将继续跟随响亮的时代之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更接地气的优秀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繁荣新时代的文艺春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佳骏:写作的意义,就是表达人的困境
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学奖评奖规则更细化和规范,获奖作家范围也更广,涵盖老中青三代。“其中,年轻作家占获奖总人数的一半,这表明重庆文学界后继有人、繁荣兴旺。”吴佳骏告诉笔者,重庆文学奖作为全市重要的文学奖项,不仅激发作家的创作激情,提升创作自信,更为青年作家提供创作养料和灵感,为他们成长为重庆文坛的中坚力量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
作为80后新秀,吴佳骏正是青年作家的优秀代表。此次获奖作品——散文集《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是他五年来放弃无数假期,潜心走在乡村、走在社会最底层的一部感悟集合。“我是从社会底层来的,回到乡村就是回到我的原点。”在具有深厚故土情节的吴佳骏看来,写作的意义就是表达人的各种困境。用文字来阐述表达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人性的关系,人与乡村的关系,这是文字一种美的力量,也是文学最有价值的地方。
颁奖词这样写道:“吴佳骏的《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用朴素真挚的笔调,多面向地呈现了普通百姓的心灵镜像与精神图谱,蕴含丰富,旨意深远。对时代社会的深切忧思,对人物命运的真切关怀,对世道人心的深情守望,使他的作品散发出温暖的光辉和动人的力量。”
熊筱枫:写作是一只强有力的手,用来把控和留住生活中的各种感悟
什么时候会有写作的动力?对于获奖作家熊筱枫而言,一片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土地,竟让自己产生一种漂泊感、失落感、陌生感和无助感,甚至生在吾乡为异客感觉的时候,内心就非常渴望去写作,去疏通那些堵与闷。
在熊筱枫看来,“写作就是那一只强有力的手,用它来把控和留住我们在瞬息万变生活中的各种感觉和体悟。”颁奖词这样写道:“熊筱枫的《白色向日葵》,在用小说贴近现实、揭示真相、回味人生以及艺术探询审美意趣诸方面都呈现出特异、迷离、五彩缤纷之象,每个故事皆始于朴实却又渐入奇丽,最终归于触动人心及灵魂的意外。”
熊筱枫谈到,“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需要具备一种敏锐的视觉与思考,他像一个给一缕阳光就灿烂的觉悟者,必须热爱生活,热爱阅读,也必须懂得生活,懂得阅读。只有这样去书写,才能把一寸阳光升华成为灿烂光芒。”
吴沛(哑铁):以诗歌唤醒浓浓乡愁,还原故土风貌
获奖作品——诗集《酒和宋词之间的时光》,是作家吴沛用近五年时间“熬”出来的作品。在创作中,他多次深入乡村,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其作品风格正如颁奖词所言,“以质朴硬朗的诗语呈现故土人事风物的美丽、沧桑与苍凉,折射出时代的演进和变迁。”
为什么将目光对准乡村?“近年来,乡村经济发展迅猛。然而,乡土文化却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甚至慢慢消失,让我对此产生一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此,吴沛一直坚持农村题材的写作,希望通过对故土人事风物的描写,唤起浓浓乡愁,呼唤更多有志之士,为繁荣乡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尽一份绵薄之力,真正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同时,他希望青年作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人类文明成果,不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为重庆文学发展繁荣做出贡献,真正成为重庆文学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李永毅:翻译类作品需要大力扶持
李永毅凭借自己翻译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诗集《哀歌集·黑海书简·伊比斯》获得文学翻译奖,这是他首次获此殊荣。该书翻译奥维德流放时期的近八千行诗作,体量相当于他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贺拉斯诗全集》,是奥维德晚期作品的第一个汉译本。
颁奖词这样写道,“翻译的《哀歌集•黑海书简•伊比斯》,是古罗马黄金时代最后一位大诗人和集大成者奥维德晚期作品的首部中译本。李永毅以广博深厚的学养、信实可靠的译笔、典雅高贵的修辞、严整灵动的格律、探幽发微的评注以及优美的现代汉语,再现了奥维德的精神境地与高超诗艺。”
“翻译作品能得奖,是重庆文学事业的又一次突破。”对于此次获奖,李永毅十分激动。“在翻译中,需要克服解决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他告诉笔者,其作品既要准确无误地传达出作者的“声音”,又要在原著的基础上创新突破。“所以,此次获奖不仅是对我个人译创的肯定,更体现重庆文学创作多门类的发展。”
“我相信,在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扶持下,翻译类文学作品一定会走向繁荣。”李永毅希望学校能单独设立翻译类奖项,以表彰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同时,他还希望出版界将翻译图书列为出版物中重要类别之一,以提高翻译图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现实意义。(木兰 付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