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聚焦重庆

扎根车间32年 在毫厘之间铸造巴渝工匠魂

发布时间: 2019-12-31 09:49:51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扎根车间32年 屡克技术难关

刘平 在毫厘之间铸造巴渝工匠魂

image.png

十二月二十三日,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刘平(右)正在生产线上与工人交流。记者 龙帆 摄

工匠——修习而拥工艺专长为“工”,传承而守雕琢苦心则为“匠”。“工匠”两个字,在高级技师刘平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刘平扎根车间32年,屡次攻克加工技术难关,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十大“巴渝大工匠”、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等荣誉,他专业且敬业、好学且创新,用自己的“硬核”实力,在毫厘之间铸造巴渝工匠魂。

乐业才能“玩得转”

“近段时间厂里引进了先进的数控设备,其中有FMS智能柔性生产线,这条智能生产线加上刀具、夹具价值三千多万,设备搁置一天的损失就是一万元以上。我目前的这条生产线运行起来,并且还要达到最好的效率。”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车间,见到了这位首席技师。今年已经是刘平从业的第32个年头,聊到工作,他依旧兴致高昂。

从过去的手工到今天的数控设备,每台车床系统不同、结构不同,有不一样的特点,要能对车间里摆放的一台台设备机器了如指掌,自信地说出“开过厂里99%的金加工设备”,不仅仅需要长时间的磨炼,还需要不断学习和钻研的劲头,刘平正是如此。

“现在什么东西都在更新换代,你一定要去学,还要乐在其中,这样才能‘玩得转’。不然就像只见过‘大哥大’的人突然拿到智能手机一样,你觉得他能用好这个设备吗?”正是有这样的观念,刘平软件硬件都在学——学软件编程,以此弥补人工编程带来的不足;学操作,了解国内国际新设备。在金工领域深耕的32年,他从未停止学习,实现了由一名普通操作工人到高技能人才的飞跃,成为多项技艺的领头羊。对刘平而言,这个过程是快乐的。

用实力捍卫中国制造

现在刘平手里正在进行的工作,也是极具挑战的。

从2016年起,川仪调节阀开始着手开发一款具有国际水平的新产品——四偏心蝶阀,而其中一套关键零件的加工条件、加工精度、加工设备及加工工艺都非常特殊。

刘平给记者介绍:“这款产品加工曲面很特殊,对工艺的要求也很高,而所需零件在管道上起到双向密封的作用,必须使它做到零泄漏。近年来我们试着用五轴高精度车床加工出了样机,但离量产还有一定距离。”为了将零件完美地制造出来,刘平和技术人员一起全世界找设备,并找出了最合适的工艺技术方案。这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解决了产品在研制过程中的技术瓶颈。

从设备到厂交到刘平手里的这半年时间里,刘平一直在与这几台设备“死磕”,每天有10个小时都呆在车间。他说,在仪器最开始运行的时候,一定要把机床的参数、运行模式全部搞清楚,才能保证后续无误运转,这个阶段是最花时间的。

其实,凭借精湛技艺,刘平解决的难题不计其数。比如,厂里所承接的一个名叫导管的产品,在刘平的独立工艺设计下,带来了1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在此之前,刘平还多次攻关,用自己的专业“硬核”实力,在毫厘之间雕琢中国制造。

让工匠精神一直传承

在刘平看来,曾经的匠人们在技术较为落后的时代,凭着极强的专业能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工艺领域也出现了很多的矛盾。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心浮躁了,如果沉不下心来工作,很难做到专业能力过硬;新设备、新工艺、新刀具及新的加工理念的出现,都需要技能工人不停地去钻研、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跟上数字化、智能化的步伐。还有就是最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就不可能再用老传统的人工手磨刀具,如果做不到与时俱进的创新、学习,就没法把工作做好。”为了弥补这些遗憾,刘平把大把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他不是在车间操作调试程序,就是在技术部门设计刀具、夹具等,这样的钉钉子精神和创新精神让他保持了高度的专业性,也守住了苦心雕琢的初心。从2007年至今,刘平通过自制非标刀具和特殊刀具,重新利用废旧的数控刀片通过改变数控刀片的用途,使之成为非标的数控铣刀、镗刀等,仅刀具费用一项就为企业节约了100万元以上。

这些年,刘平在带徒弟时都会倾囊相授。“师傅不管有多忙,他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攻关技术上的难题,让我也渐渐养成了这个习惯。”徒弟何南江告诉记者,自己在跟随师傅学习的时间里,一直深受其感染。他言传身教,并对徒弟的技艺严格要求,而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更是影响着大家。

然而,这位在技艺中对自己要求甚高,多次改造创新的工匠,却无暇顾及对自己家的改造。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秘密大改造》播出了对刘平家的大改造,让这位工匠原本老旧的家,变得更加温馨和现代,也让刘平收获了感动和惊喜。

从踏足这个专业至今,刘平始终坚守着匠人初心。“以前,我的师傅手把手教给我的东西,我打心底里认可的准则,我希望它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短评》》

一个蝶阀背后的工匠精神

近期,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秘密大改造》,让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刘平这位基层工人进入了公众视野。人到中年的刘平,充满了干劲。这一精神状态,在他谈到自己最新的突破——四偏心蝶阀时,尤为明显。

蝶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零件,一度让和机床打了32年交道的刘平犯难。半年时间内,他每天有10小时“泡”在车间里,和几台设备“死磕到底”。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攻克了这一技术瓶颈。刘平的经历,是对工匠精神的朴素诠释。工匠精神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线技工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丝不苟、一以贯之的精神品质。

在刘平身上,精益求精是最让人称赞之处。从初出茅庐时在一线车间勤学苦练,到多次参与神舟系列火箭零部件制作,刘平用不懈努力,诠释着“你干到极致,就是车间王牌;所有人干到极致,中国制造就是世界王牌”。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热爱。赛特勒电子的总经理曾经说过,“要制造出质量过硬的好产品就要沉迷其中,不放弃每个细节”。无论是哪个工种和岗位,只有对工作心存热爱,以最大的能力、能量投入到工作中,对经手产品精雕细琢,才能塑造出更多的“中国品牌”。

在刘平身上,持之以恒是最令人动容之处。“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道出了刘平内心的追求和坚守。工匠,看似是一条基层技工的漫漫修炼之路,其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精致做。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寂寞的,有人坚持,也有人会退缩。精于工,匠于心,就是“和自己死磕”,对技艺精益求精;就是不断磨炼心智,提升心性,最终“耐得住寂寞、挡得住嘲讽”。正是凭借专注和毅力,让刘平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成就“巴渝工匠”“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之名。

培养“大国工匠”的路上,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那些在车间内的“斤斤计较”,在机床前的“吹毛求疵”,正是匠心的具体体现。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呵护这份匠心,定能不负光阴,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凡的成绩。 本报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饶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