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地方传真

武隆:重精准 补短板 拔穷根

发布时间: 2019-12-31 15:24:1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image.png

传统苗寨风情建筑

走进重庆市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文凤村,映入眼帘的是铺展在蓝天下的古老苗寨,不远处的稻田里,农民正在辛勤劳作,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蜿蜒盘旋在山间,一栋栋漂亮的瓷砖平房给这美丽的农村景象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谁能想象如此漂亮的后坪乡几年前还是一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深度贫困村。

党建+扶贫 建强战斗堡垒

高坪村,是深度贫困乡后坪乡最为贫困的村之一,因产业发展滞后,项目落地缓慢等诸多原因,发展缓慢。

“火车跑得好,全靠车头带。”车头作用发展不好,全村脱贫致富的希望终将不得实现。

“今年,我们对村级党组织集中进行研判,对履职不到位的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及两委委员进行职位调整。”后坪乡党委书记宗小华告诉记者,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队伍是关键。要想脱贫就得有一个强有力的支部,要想打赢这一场脱贫硬仗,就必须得有冲锋在前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只有方面明确了,路子找准了,脱贫的道路才走得更踏实。

后坪乡在突出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建的同时,狠抓干部党员队伍建设,对扶贫工作中作风不实、履职不力的党员干部进行集中调整。并通过抓党建、促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突显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切实解决政治功能不强,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往年,我们村的发展一直不明确,村支两委要搞发展,总和村民的想法有出入。”今年新当选的高坪村村支部书记万成兵说,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啃下这块硬骨头呢?今年,高坪村创新求变,和帮扶单位共同谋划发展,把党组织建在村里产业链上的同时,也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以帮扶单位对接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我们村的扶贫干部不仅结合全村实际发展银杏皂角产业,还给我们找销路、找专家技术指导。”说起村子里的变化,村民们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们竖起了大拇指,在感恩党和好政策的同时,也感谢村里的扶贫干部。

法治+扶贫 紧抓“三治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image.png

白石村让一让调解室

在后坪乡白石村,积极探索法治扶贫工作,让法治思维深入群众,创建“人民调解室”搭建起“法治大院”和群众的纽带,形成自治建设体系,切实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纠纷。

“白石村是后坪乡中的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差、村里纠纷多。想要建成新时代文明乡村,还得专业人士来下手。”重庆市司法局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懿告诉记者,在重庆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的帮扶下,后坪乡坚持用制度保障脱贫攻坚,把精准脱贫纳入法治化轨道,打造法治大院、试点建成法院扶贫工作室、推进“三治”融合发展,让法治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使脱贫攻坚得以轻装上阵,并行稳致远。

“之前我跟邻居因为土地纠纷产生了一些小误会,闹得不开心,村委及时了解情况后,就把我们喊到村里的人民调解室来给我们双方进行调解。”白石村村民黄忠奎告诉记者,经过调解,他和邻居握手言和,关系变得比以前更好了。

黄忠奎与邻里间发生纠纷这样的事例,只是农村村民纠纷的一个缩影。村民在无法私下自行调解的情况下,可以找到村委进行调解。白石村通过不断引导村民换位思考、科学分析双方矛盾,创新性开办“让一让”调解室,让村里的矛盾不上交,实现了邻里和谐相处。

白石村村主任吴启合告诉记者,白石村人民调解室的理念就是“让一让”,不管村内是谁发生了纠纷矛盾,双方在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把他们请到活动室来,让他们缓一缓、调一调,通过调解双方握手言和。

与此同时,在发展全村“三治”融合中,第一书记杨懿与村支两委积极探索,从“抓小院、治大村”出发,通过以农村院坝为单位,形成自治建设体系。

“白石村共有5个农业社,农业社下面以院坝为单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院’。”杨懿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共发展了“法治大院”“法德大院”“善治大院”“美丽大院”等10多个院坝,而每个院坝都有一个带头“院主”,通过院坝的治理,把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更多的村民自发为家乡的美好环境、为全村的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同时,法治也给全村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让法律观念、意识真正走到村民的身边去。

“作为一个院坝的组长,我的想法就是让院内的12户人搞好团结,把环境卫生搞好,成为一个和睦、欢快的院坝。”白石村油盆坳社“甜美坝子”院主陈淑华告诉记者。

如今,白石村通过打造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风尚的建设体系,努力探索基层依法治理方法,走出了一条法治扶贫新路子,涌现出了陈光明、张树学等一大批优秀带头人,为全乡树立了典范。

产业+扶贫 脱贫有成效

近年来,后坪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蜜蜂、茶叶、银杏皂角等众多助农增收产业纷纷呈现,乡里百姓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image.png

为峰农提供技术指导

“今年4月份,我从五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中华蜂养殖基地引进了100群中华蜂进行试养,如今蜂蜜产量达到了500多斤,产值达6万余元。”中岭村村民余海军告诉记者,在公司提供的免费现场技术指导及安排的技术培训下,自己从养蜂“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了养蜂技术能手,通过一年的养殖赚回了本钱,还有近2万元的利润。

余海军口中的五尚农业公司是2018年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在开发后坪乡蜜蜂产业资源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公司通过采取代养和寄养两种模式,为后坪乡50多名未脱贫户代养了292群中华蜂,同时,采取全程免费技术跟踪服务的方式带动后坪整个蜂产业的发展。”五尚农业公司负责人吴建平介绍道,今年后坪乡1000多户养蜂户一共养了6000多群中华蜂,比去年的3000多群翻了一翻,收入达到了400多万元,蜂产业的收入成为了脱贫攻坚产业中的骨干产业之一。

据了解,五尚农业公司在蜜蜂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中,不仅为农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还在全乡建立了4个养蜂示范基地,专为不熟练的养蜂贫困户和群众提供“代养+寄养”服务,贫困户通过代养年底便可得到分红。今年10月7日蜂农分红大会上,43户未脱贫户每户从公司分得了3500元左右的现金。

在文凤村,天池苗寨的开寨也让不少村民尝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增收甜头。

后坪乡海拔较高,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是避暑纳凉的圣地,乡党委政府依托丰富的资源做起了旅游文章。

在文风村的天池苗寨,当地通过成立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依托苗寨传统风貌优势,将苗寨内40多户村民的房屋、土地、森林等资源以集中入股的方式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最美风情苗寨,股民则按股份固定分红。

“今年第一次分红涉及股民47户,分了52万多元。”文风村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理事会成员赵川锋告诉记者,苗寨通过打造特色民宿,目前已产生效益,从今年9月17日开寨以来,民俗的收益已达10多万元。

如今,后坪乡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富民兴村的着力点,按照“政府搭建平台、项目强化支撑、企业带动引领、村组合作办社、农户入股分红、群众实现脱贫”的思路,引进区喀斯特(集团)公司共同开发天池苗寨,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闯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脱贫致富新路子。(代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