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7 16:40:03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曹川川
田京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
2018年11月15—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应邀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文莱、菲律宾三国,并于17—18日期间参加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其中最受关注的则是在巴新的行程。一方面,APEC峰会首次在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太平洋岛国举办;另一方面,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新,也是时隔四年中国与太平洋地区8个建交岛国领导人的第二次会晤。
“守望相助的好兄弟”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斐济并与8个建交岛国领导人首次会晤,双方建立了“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提出,太平洋岛国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并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特别提到,中国与太平洋岛国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
四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政治互信、经贸往来、互利合作、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贸易逆势上扬;在美国毅然退出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之际,中国仍然坚决履行减排承诺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在太平洋岛国人民遭受飓风、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疟疾、登革热等疫病之时,中国人道主义援助、医疗队以及当地中资机构等第一时间施以援手。这是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更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与同伴同甘共苦的决心。
太平洋岛国有着多元而独特的文化,也有着“热情好客重情谊”的传统。本届APEC东道主巴新当地有一个重要传统文化,即Wantok(皮钦语)本意指“说同一种语言的部落”,现也指“乡亲”“兄弟”或者“比亲兄弟还要好的朋友”,无论距离远近都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这与习近平主席近日署名文章中所提到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不论距离远近,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大家庭,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也是“好兄弟”。
“公平对待每个人”
作为一个刚刚独立42年、发展相对落后的岛国,巴新视主办APEC峰会为“史无前例的盛事”,也希望首次在太平洋岛国举办的APEC峰会能充分体现美拉尼西亚传统——“公平对待每个人”。因此,巴新作为东道国,广邀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办期间到访莫港“共襄盛举”,保证每个小岛国都被公平对待。
这项太平洋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与太平洋交往的一贯默契。中国人民与太平洋岛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悠久。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太平洋岛国陆续与中国建交。四十多年来,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逐渐摆脱了贫困;而许多太平洋岛国囿于“后殖民效应”带来的政局不稳、经济基础薄弱等结构性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但正如太平洋注重“公平对待每个人”一样,中国也一贯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双方始终秉承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真诚相待、共同发展的初心,注意尊重彼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不断深化互利合作,系紧联系纽带,加强多边协调与配合,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海纳百川 包容共赢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交往合作日趋深入之时,也是国际形势和力量格局经历复杂深刻变化之际。保护主义的幽灵也飘到了太平洋上空。在巴新筹办APEC会议的几年间,大国争相加大对太平洋岛国的投入。
一方面,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等原宗主国、传统主导国加速“重返”,通过增加援助力度、增设外交机构、强化安全防务联系等方式加大经营力度,以维持原有的“秩序”“安排”。
另一方面,日本、印度等“后来者”争先恐后,通过加强双边访问与多边平台大举增加投入力度、拓展地区影响。近期,“太平洋地区将成为大国角力场”、“西方国家联合平衡中国南太影响力”等论调颇具市场。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太平洋从来不是谁的“内湖”“后院”;太平洋岛国人民完全有智慧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外界不应该也无法“干预”,任何“越俎代庖”“揠苗助长”的行为都不利于岛国的长远发展。
着眼未来,各国应多一些开放包容,少一些封闭狭隘;多一些沟通协调,少一些误解诋毁,才能真正将“好事办好”。值得期待的是,同为太平洋地区主要援助国的中国和澳大利亚在第五轮中国与澳大利亚外交战略对话中达成一个重要共识——“中澳双方在太平洋岛国问题上完全可以合作,不存在零和博弈”。希望在这一积极信号的引领下,各国加强优势互补,为地区繁荣和太平洋岛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共同打造包容共赢的未来。(责任编辑: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