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头条|学习有方|学而时习|习文乐见|春风习来|学习书架
中国习观>正文

20年前的今天,习近平在忙什么?

发布时间:2019-12-27 17:08:58 | 来源:学习小组 | 责任编辑:曹川川

【学习小组按】


今天,一则习近平挥锹劳动的视频火了。


视频记录的是20年前福建莆田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建设的场景。1999年12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将当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并与当地干部群众、驻军官兵6000多人一道参加。习近平在现场说:“我们来这里参加劳动,目的是推动整个冬春修水利掀起一个高潮,支持木兰溪改造工程的建设,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木兰溪以溪命名,实际上却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历史上水患严重。从唐朝开始,世世代代的莆田人都在为治水而付出不懈的努力。


其中,习近平带领全省人民做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和小组一起看背后的故事。



“水利无遗,海波不兴”


木兰溪顺莆田西部戴云山脉而下。周围的区域因为潮汐的作用形成海水倒灌,形成了一片盐碱地,只长蒲草,不长稻谷,这也是莆田名字的由来。


1064年,福州长乐女子钱四娘倾其家资围堰筑陂,但因陂址选择不当,刚筑成即被洪水冲垮,钱四娘愤而投水自尽。受钱四娘的治水精神感召,木兰溪的治水者在1083年建成了木兰陂,为雨季奔腾汹涌的溪水扎上了“腰带”。

 

“水利无遗,海波不兴,人受其益,将及千年。”木兰陂展现了古人治水的决心和智慧,却没能让莆田人民就此告别洪水的袭扰。1952年至1990年,木兰溪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发生一次中洪水,小灾几乎年年有。

 

灾难来临,高1米多、直径1.5米的大木桶是老人孩子逃生的唯一希望。洪水一来,蔬菜基本绝收,水稻大幅减产。


特别是1999年14号超强台风的猛烈袭击,使莆田的房屋倒塌近6万间,农田被淹45万亩,近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直接经济损失达31亿元。


莆田的千载古堰——木兰陂


“是要彻底考虑整治木兰溪的时候了”


木兰溪防洪问题,牵动着时任福建省领导习近平的心。


1999年的洪水发生后,习近平到莆田市原莆田县新度镇蒲坂村查看灾情,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当年12月14日,习近平来到蒲坂村检查安置房建设情况,看到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他叮嘱当地干部,抓紧时间将房子盖好,让灾民们早日乔迁新居,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进度,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影响质量。他还亲手在蒲坂小学种下了一棵榕树。


同时,习近平强调一定要“科学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到底如何决策,还要听取水利专家的意见。

 

1999年4月1日,在基层调研的习近平了解到福州正在举行一场全国水利系统的学术会议,便让莆田市的同志到会上“找更权威的水利专家,帮忙共同攻克难题”。时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窦国仁和妻子联袂接受了这一课题,并在南京水科院建立起国内首个“软基河道筑堤”物理模型。


正是在习近平的正确指引和跟踪督促下,经过专家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终于为木兰溪找到了治理“良方”。


1999年12月27日,习近平再次来到木兰溪防洪工程现场,参加水利义务劳动。当时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冷风阵阵,但习近平挖土、装土,劳动了很久,竟然出汗了。听说省里要根治木兰溪水患,当地村民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尽管是冬天,但村民心里热乎乎的,都是一路小跑着赶到现场干活的。


2000年,习近平又来到木兰溪防洪工程,深入工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指出“治理木兰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被人们称为“城市绿肺”的莆田木兰溪支流延寿溪中的荔枝林带,保留着众多荔枝树。


“清清溪水木兰陂”


“我们要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2002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介绍说,经过4年奋战,福建省“千里江堤”建设任务超额完成,保护了全省28%的人口和52%的工农业总产值。


经过长期综合治理,莆田从“福建省内唯一一个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跃升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木兰溪全面实现了习近平当年提出的“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目标。2017年,木兰溪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木兰陂纪念馆内,郭沫若《咏木兰陂》诗句“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引人共鸣。让“母亲河”变得河清岸绿景美,是一代又一代莆田儿女的祈愿。如今,这一梦想愈加清晰、走向现实。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湄洲日报》

编辑/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