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聚焦重庆

创新体制优化服务 深化事业单位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 2020-01-07 09:53:51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创新体制优化服务 深化事业单位人员选拔制度改革

——专访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元春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骨干力量,其招聘社会关注、群众关切。

近年来,重庆如何创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制度改革?如何为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又如何让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元春。

厚植爱才土壤

促进引才规模化

重庆日报记者:近年来,我市越来越注重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引入。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形成人才引进的“规模效应”?

陈元春:一方面,我市坚持人才引进“走出去”。大力开展高层次紧缺人才市外组团招聘,推行全市统筹组团与单位自行组团相结合,组织市和区县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赴北京等人才集聚地主动揽才,通过政府搭台、单位唱戏,人社部门“一条龙”跟进服务,切实解决外出引才后顾之忧。近3年,全市赴市外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近7000名,其中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组团赴广州、沈阳等医学院校集聚地,招揽紧缺博(硕)士、高级职称人才570余名,有效充实和改善了紧缺卫生人才的学缘、地缘结构。

另一方面,坚持人才引进“请进来”。突出人才引进“品牌化”,依托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重庆英才大会”等高端平台,举办事业单位高层次紧缺人才考核招聘和“千名博士重庆行”活动,进一步厚植“惜才、留才”的引才土壤。通过精准优化引才程序,根据应聘人数情况灵活采取现场面谈、面试(笔试)等方式进行招聘。在2019年重庆英才大会“事业单位考核招聘专场”中,发布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市、区两级280余家事业单位、近1800个紧缺岗位,吸引报名人数4200人,现场达成签约意向600多人。

服务基层

夯实乡村振兴“压舱石”

重庆日报记者:基层事业单位人才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我市是如何推进基层事业单位招聘改革创新,使其更好地保障基层公共服务的?

陈元春:简而言之,就是“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用多管齐下的方式改革创新。具体来说,一是降低门槛与优化程序同步推进。降低准入门槛,即基层单位招聘学历、年龄可放宽至大专、40周岁,特别紧缺的可进一步放宽。优化招聘程序,即优化报名程序和方式,支持紧缺岗位降低或不设开考比例,整合资格审查、发放准考证、考试考核环节,将考试考核时间尽量确定在非工作日,并压缩招聘环节时长,有利于考生应聘、单位招聘。

二是把脱贫攻坚与建功基层深度融合。对有志于到脱贫攻坚一线乡镇单位工作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鼓励区县采取“面试+组织考察”等方式选人用人。同时,加大贫困生招聘力度,对招聘建档立卡、低保户等“四类”贫困家庭大学生,单列招聘计划,约定服务年限,引导扎根基层、建设家乡。

三是专项招聘与订单定向互为补充,实施订单培养人员招聘,对国家和我市订单定向、公费培养的医学生、学前教育及全科师范生,专项提供乡镇单位招聘岗位,保障了基层困难地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质量。

2019年1-10月,我市基层事业单位共招聘7100人,其中艰苦边远地区2872人(本地户籍人员占67%),有力保障了基层公共服务有序运转。

“以用为本”

不拘一格用人才

重庆日报记者:为促进用人单位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人才招聘,我市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陈元春:首先,我们灵活务实设置招聘条件,对引进博士、正高级职称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岗一策”,鼓励将招聘专业放宽至大类(学科)、研究领域,支持将业绩效果、业界认可作为设置条件的重要依据,确保条件精准。

其次,针对不同领域(区域)需求,着眼“干什么、考什么”,实行分类测评。比如,对文化艺体等紧缺岗位,允许前置专业科目测试,突出“吹拉弹唱”,支持现场表演、才艺展示等测评方式。

当然,我们既要提升效率,也要保证公平。在“放”“管”结合的同时,要强化纪律监督。按照“放权不放任,换位不缺位”原则,对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既放权、又监管,特别对自主实施的考试考核、体检考察等中间环节,注重指导监督、事后备案。

近3年,通过“市长信箱”、市长公开电话、“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问题和情况反映信箱”等载体,搭建与考生沟通反馈的“直通车”,及时答疑解惑、处理情况反映700余个。通过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案件联动和线索移交机制,对不按制度、办法、程序操作的,发现一起,查纠一起,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事业单位招聘氛围。

本报记者 黄乔 实习生 饶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