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首都面向国际 发挥社团作用 构建生态治理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0-01-07 11:47: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魏博
分享到:
20K

中国网讯 2020年1月4日,由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主办的“立足首都 面向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建设与发挥社团作用专家会议暨国际生态经济协会2019至2020年度工作价值报告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 专职副会长、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李军洋主持会议。

 

出席人员包括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翟勇,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长袁吉富教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顾问、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原副巡视员、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专家委员靳东平、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生态经济协会特约研究员林坚等嘉宾参加会议。

 

李军洋专职副会长首先就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一年来主导的社团六个方面的工作成果和价值做了报告:

 

第一,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社团协力生态治理的作用;包括通过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共同开展理论与实践相合的示范项目,以“两山理论”应用于湖北省生态精准扶贫干部能力提升课题;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协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党总支、住建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等共同推动在首都基层推进建立生态人文治理示范点;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将党建工作与协会业务相结合,建设生态经济方面特色党小组,以党建品牌“红色赋能”文化为龙头,全面打造系统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党建品牌,加强建立行动纲领、行动计划;率先在北京顺义区空港街道社区和沿街商埠开展基层社区样本生态人文治理问题调研,2020年将对北京市152个街道办开展调研工作等。

 

第二,走出去,引进来,为企业建立国际双向支持服务工作平台;深入贯彻落实“立足首都,面向国际”发展规划,为积极发挥国际交流作用,积极推动建立国际办公室,发挥各国非政府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力“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海外资源对接和工作协调平台;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提供会员服务,依托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主席团各国政要前政要资源,拓展海外市场;为外国企业走进来,提供双向支持国际平台;通过世界各国驻华使馆,积极为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对接中方政府与企业合作伙伴;在国际舞台,积极传播中国生态发展理念推广中国环境治理和生态经济发展成功案例等。

 

第三,发挥社团对于会员企业的帮扶作用和个人专家会员深入研究工作的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平台战略规划价值,供给社会资源配置,提供路径分析和案例参考;结合产业发展中的企业实例,为会员企业提炼创新发展模式,构建顶层设计方案;呼吁政府加强支持企业发展,在企业遭受不公正对待时成为会员企业坚定的后台;支持个人专家会员对于产业、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条件等。

 

第四,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向顶层建言献策,成为政府社会工作的专业高端智库;包括:国务院参事和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有关部委专家领导,向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夯实基层 党建引领生态人文治理示范点 构建首都生态人文治理新格局》、《关于治理北京生态人文“短板” 为首都打造“和谐宜居之都”》建议,向湖北省人民政府提出《践行“两山”理论发展模式的宜都样本》建议;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关于进一步优化生态领域营商环境,提升广东省绿色矿山生态环境和经济高质量“双高”发展》建议。

 

第五,整合优势资源,深入绿色矿山、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等专业领域,构建示范体系;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的牵头下,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生态修复中心成立了“绿色矿山环保专业委员会”,并和生态环境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设立了 专项基金:《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生态经济绿色矿山基金》;以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为牵头单位,成员包括中铁二十六局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成立了“绿色建筑行业专业委员会”。

 

第六,发挥社团专业性学术研究成果的引领价值和作用,向社会分享成果;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发行了《国家绿色矿山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丛书/非金属砂石矿行业示范标准建设指南》,同时完成了《生态经济经营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两山”理论的哲学思考和实践探索》、《非金属砂石矿行业政策摘编》、《非金属砂石矿行业节能环保技术与应用》、《非金属砂石矿行业标准与规范汇编》;《践行“两山”理论发展模式的宜都样本》等研究成果;即将完成《夯实基层构建首都生态人文治理新格局》、《两山理论应用于基层干部能力建设》、《发挥专业社团作用服务国家生态环境总体战略》、《中国社会团体党建工作示范标准建设指南》、《中国社会团体组织能力建设工作实施手册》等成果。

 

李军洋研究员还作了关于《构建首都生态人文治理新格局》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首先要深入分析城市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生态内涵、结构,特别是引入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基层社会生态治理与人文新格局;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能够率先而为,发挥“首善有我”的精神,坚持党建领导,直插基层,开展首都基层治理生态人文示范点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建与业务活动相结合的优势,在基层社区设立“生态、和谐、人文、首善、宜居”样板,形成示范带头引领的社会效应,大幅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构建和完善首都现代城市治理生态体系,通过科学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向精治、共治、法治为基本特征的城市治理转型,是保障首都科学高质量运行、逐步形成良好城市治理生态、推进北京成为未来国际化强国首都的基础。

 

李军洋研究员在报告中着重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重视基层治理。重视基层治理,从县区基层政府下沉到乡镇、街道,再到社区,是基层社会的基础单元网络,主体责任为社会治理,这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所在、发展稳定的基石所在,更是社会建设与治理的着力点。政策越往基层延伸,需要落实的内容多、形式多样、情况复杂。而现实情况上“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这一根针无时无刻都在考验着基层干部干实事、抓改革、真落实的素质、能力和水平。

 

第二,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努力支持社会力量能够率先而为,发挥首善有我的精神,坚持党建领导基层,开展首都基层治理生态人文示范点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和业务相结合的优势,在基层建立样板,并且发挥示范引领带头作用。国家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往往就是在这一层面极其容易发生人为因素的变化,成了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政策的变形记”。政策之变形,不仅大幅消减了原本政策的预期效果,更增加了群众对于政府工作的不信任感,也破坏了基层治理秩序,不利于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理论能力的现代化,更不利于从基层实现生态人文治理新格局,也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总体进程。

 

第三,构建首都生态人文治理新格局,首先,要鼓励支持示范点,充分发挥党建+业务的模式。其次,积极探索,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相结合。最后,大幅提高基层治理运行机制的效率,完善对于基层授权的同时,监督问责机制同步到位,建立政策在基层一线的执行评估回溯体系,成为当前构建首都生态人文治理新格局,必须正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翟勇首先高度评价了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发布的《构建首都生态人文治理新格局》成果,他认为社会组织一定能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翟勇主任还结合我国当前环境治理法制建设方面做了说明。在生态环境立法方面,关于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这部分内容相对较为完善,但很少关注到资源效率、生态的问题,基本上没有战略筹备的概念。此外,在中国现在还没有一部针对生态系统的专门法律,这一部分亟待加强。在生态治理方面,我们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过程当中,应当把资源效率摆在重要位置,但是这方面以往没有得到重视。将资源综合利用法纳入到内网规划作为研究项目,这是改变我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升我们国家发展质量和国内水平重要的方面。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长袁吉富教授指出,《构建首都生态人文治理新格局》特点特别明显,有系统的思考,工程的理念,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研究报告很有可操作性。解决基层与环境的矛盾,城市基层与内部的矛盾,需要公共力量介入,这种力量是党政的力量,因此生态治理必须要把握党建引领。但党建引领不是包办或者取代其他主体的作用,同时党建引领也有层次,有些问题靠基层党建引领可以解决,有些就解决不了,需要更高层次的党建引领来解决。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作为社会团体,以专业力量为科学的党建引领生态治理提供系统方案和实施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打造“红色赋能”党建品牌文化,为首都生态治理,率先而为,社会各界应该给予鼓励和大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教授认为,基层社会治理中,要强调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机制建设,也是今天有待推进的过程,从中央来说,在党的引领下在推进这个事情,而在基层,更应发挥社团体的作用,学界应深入研究,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动员,而且成为一种可持续的运作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教授指出,在基层治理中,紧紧抓住专业力量,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的“生态经济”为专业能力和资源的核心,同时注重国际传播,向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把世界有关国家城市在生态治理与生态社区的成功实践经验和首都进行交流,真正践行“引进来”和“走出去”。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强调,社会团体是国家生态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在生态治理中发挥了很好的价值,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期待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起到社团带头和引领的作用。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态治理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找短板,完善整个治理体系,尽快把短板弥补起来,而社会团体在生态治理体系当中的作用,比其他事物的作用更应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种管理越是放到基层,它的成本越低,效率就越高,而且越能够使这种社会性的问题,通过公众在提高意识水平上变成他们自觉行动参与到治理当中去,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原副巡视员、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专家委员靳东平认为,把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相结合,是一个创新型的工作,特别是直插基层,它的难度非常大;上面好的想法,好的政策到了基层就要变样,而且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和障碍,针对基层人员的复杂性,固化的官本位思想,不是我的事,就不愿主动接受社会参与,仍旧广泛存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下大力气,要协调各方的力量共同而为,而且要久久为攻,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生态经济协会特约研究员林坚认为,基层自治要要抓住其着力点,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委领导是前提,政府负责是关键,民主协商是机制,社会协同是手段,公众参与是主体,法治保障须得力,科技支撑是条件,多方参与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