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纵深推进 川渝合作呈现六大特点
“新年之际,中央提出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中央给予川渝两地的又一政策‘礼包’,必将极大推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1月8日,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米本家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称。
近年来,川渝高层频繁互访,一揽子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川渝合作向纵深推进。“其合作发展现状,大致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米本家说。
关键词:格局
城镇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
“城镇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是第一个特点。”米本家称。
具体表现在——
核心城市发展引擎作用突出。重庆主城区已发展成为全市人口分布集中、高端要素和先进产业集聚、市场经济活跃的开放门户、综合枢纽、商业商贸集聚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超过40%,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90%。成都市“五中心一枢纽”加快建设,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元,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和高端资源集聚功能不断增强。
成渝相向发展态势初显。重庆主城向西拓展,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成都跨过龙泉山,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和天府新区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形成相向发展之势。
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南充、绵阳、泸州、万州、涪陵、永川等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支点城市快速发展,承接和传递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作用不断增强。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城市加速人口和特色产业集聚,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关键词:互联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不断健全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不断健全,是第二个特点。”米本家称。
近年来,川渝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高铁方面,加速推进成渝高铁中线、渝昆高铁、渝西高铁、兰渝高铁、成南达万高铁等项目。高速公路方面,渝蓉高速、达州—开州高速、渝广(安)高速、荣昌—泸州高速等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合川—安岳高速、大足—内江高速建设。水运方面,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加快建设,成功开辟经达州至万州港长江货运出海新通道。
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包括启动实施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新增“川电入渝”,打造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格局;共同推动区域基础性大型数据库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在全国率先取消手机漫游费、降低长途话费。
关键词:产业
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初显
“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初显,是第三个特点。”米本家说。
近年来,双方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共建西部技术转移联盟、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重庆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交易。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西永微电园设立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在内江设立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中心。
同时,双方引导产业协作共兴,支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合作模式,推进川渝城市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入合作、协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协同高效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协同高效,是第四个特点。”米本家说。
在省市级层面,双方强化统筹合作,召开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建立跨区域环评会商和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函商机制,加强跨省市自然保护区管理。
同时,双方联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开展渝川黔山地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研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深化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治。此外,双方还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建立川渝跨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协调机制,联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
关键词:开放
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深化
“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是第五个特点。”米本家说。
近年来,重庆围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川渝不仅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加强合作,在开放平台上,重庆自贸试验区与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签订合作协议,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达成合作共识。
同时,双方共同参与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协同推进“一单制”运输、海关通关一体化等跨区域跨层级制度创新改革。成渝地区营商环境加速改善,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对外贸易总额、利用外资水平均处于中西部前列。
关键词:机制
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有效
“第六个特点,是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米本家说。
首先是合作机制更加健全。2018年6月,两省市签署的行动计划中,29个重大合作事项已经全部落实。2019年7月,两省市签署“2+16”合作协议,并建立和完善双边多层次、常态化务实合作长效机制。
其次是毗邻地区合作更加深入。成立了成渝轴线区(市)县经济协同发展联盟,多次召开协作会、联席会,推动两省市毗邻的各区、县、市开展全方位合作。务实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潼南、广安两个片区建设,深入推进万州与达州、潼南与遂宁等毗邻地区合作。
同时,市场监管体系一体化稳步推进。此外,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不断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