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聚焦重庆

《2020重庆两会进行时(25)》重庆市人大代表、潼南区委书记曾菁华:把潼南建成重庆乡村振兴先行区和引领区

发布时间: 2020-01-13 17:14:0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image.png

中国网1月13日讯 重庆市人大代表、潼南区委书记曾菁华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说,潼南将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建设重庆、成都的“菜篮子”、“米袋子”、“后花园”,打造重庆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建设全市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和引领区。

七大举措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和引领区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传统农业大区,潼南将采取哪些措施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曾菁华:我们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建设重庆、成都的“菜篮子”、“米袋子”、“后花园”,打造全市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建设全市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和引领区。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提升蔬菜、粮油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柠檬、小龙虾等新兴特色产业,全力打造蔬菜、柠檬、小龙虾、特色水果、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加快建设市区两级产业园,形成新的乡村经济增长极。紧紧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效。

二是培育壮大汇达柠檬、檬泰生物科技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百亿级柠檬产业链,加快建设全市柠檬产业核心区。

三是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依托中国农机院西南分院、市农科院渝西智慧中心等科研院所,开发西南山地农机,推广无人植保机等智能机械,加快建设潼南农业大数据平台,把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

四是培育发展集体经济。目前,潼南281个村和农村社区全部发展有集体经济项目,其中今年有经营性收入的占58%,最高实现收入4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市场化导向,以产业为根本,夯实筑牢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稳固基础。

五是做优做实农村电商。高效运营20个镇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区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优化农村物流配送,构建“电商+物流”流通体系,推动“小农货”连通“大市场”,让更多“潼南绿”产品成为网购热销品,卖得更好、卖得更快、卖得更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六是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重点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防治,村容村貌提升等“七项任务”,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七是活跃乡村旅游。聚焦“巴蜀福地•六养潼南”建设,突出“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乡愁潼南”主题,推出“赏花游”“古镇游”“红色游”“品菜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做靓菜花节、小龙虾节、双江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旅游品牌,培育太安鱼、小龙虾、蔬菜宴等美食品牌,吸引广大市民“周末到潼南”,做大做强“假日经济”。

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的“双百城市”

记者: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围绕重庆市委市政府赋予潼南的“双百城市”建设重任,潼南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明珠城区?

曾菁华:潼南山水环绕、田园拥抱,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我们将紧扣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双百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山水人文资源优势,让潼南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建设花园城市、滨江城市、田园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

——优化空间布局。用好城市美学、哲学,精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一江两岸四大片”发展格局,以涪江为生态轴线,突出产业、文化、生态等功能,打造梓潼、桂林、双江、田家“四大城市组团”,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

——提升功能品质。扎实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大会战,推动建设道路交通、公园绿地、酒店医院、住宅商圈等42个城市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金福坝湿地公园、音乐百花园公园综合体等城市公园,有序推进万达文旅小镇、花千谷生态项目、希尔顿酒店、双江航电枢纽等重点项目,谋划推动朝阳湖、九龙山城市森林公园、涪江“十里画廊”、双江古镇“四大片区”,重点打造两桥片区、金福坝片区、沿江绿道“两片区一绿道”,力争通过2—3年实现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建成城市数据大脑智能产业基地,积极探索一个数据大脑、一笔数据资产、一批“智慧+”项目、一个城市生活服务APP、一家运营公司(团队)、一个数字生态圈“六个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大力培育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产业集群,统筹推进“智慧+”项目建设,让大数据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栽好梧桐树 潼南引来4名“两院”院士

记者: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双百城市”建设,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在吸引中高端人才方面,潼南有哪些举措?

曾菁华:我们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抓紧抓实引育用各个环节,加快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从2017年起,用5年时间培养百名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百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千名乡村振兴人才、千名“潼南工匠”、千名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坚强有力人才支撑。聚焦引得来。打破部门编制壁垒,建立编制“蓄水周转池”,统筹管理、动态调整全区事业编制,累计引进硕士758名、博士5名,是此前引入总量的5倍。坚持项目引才、柔性引才,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名、“两院”院士4名。聚焦留得住。建成人才公寓454套,设立人才资金5000万元,先后出台高层次人才、教育卫生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激励办法,推出住房支持、安居补助、编制保证、职称评聘、就医就学、配偶安置、双创支持、服务期限“黄金八条”,开通“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服务,确保人才干得安心、住得舒心、过得开心。聚焦干得好。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创业技能大赛,打造博士后工作站、市级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60余个,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领军人才25名,3名个人、1个团队入选首批重庆英才计划。(文/黄卫东付恋 图/陈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