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榜样力量

周建:扎龙艺人帮助村民走上致富路

发布时间: 2020-01-17 10:35:52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提起重庆铜梁,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灵动潇洒、气势磅礴的“铜梁龙舞”。铜梁龙在海内外声名鹊起,与铜梁扎龙艺人的高超技艺密不可分。

“舞龙虽然好看,但背后制作龙灯的过程却是非常枯燥又辛苦的。小时候跟我一起学做龙灯的同伴有10多个人,最后只有我坚持下来了。”48岁的周建是地道的铜梁人,他的爷爷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代扎龙大师周筠安,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扎龙高手。

当被问到为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还要坚持这门手艺时,周建毫不迟疑地回答:“因为喜欢。我就是从小喜欢看舞龙,长大喜欢研究龙灯的制作技法,每次成功创新祖辈留下的手艺,都特别有成就感。”

“龙的传人”致力创新

从小在“扎龙世家”里长大的周建,12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学习龙灯彩扎工艺,后又拜铜梁扎龙第一人蒋玉霖为师,多年努力之下得其真传,如今已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所创办的新艺龙灯彩扎厂如今承接了海内外大大小小的龙灯订单,在他的专业和大力投入之下,这座小小的厂房2012年被授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

1990年,刚满19岁的周建就开始“自立门户”,独立从事龙灯彩扎。在继承前人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周建大胆创新,他一方面将龙灯的原材料改绵纸为丝绸,并加入钢丝、须毛和飞絮使其既稳定又飘逸;另一方面,周建将龙灯的着色方式改广告色为纺织染料,用丙烯颜料等染料染制的“龙”不再惧怕风吹雨打,更加耐用。自此,铜梁龙发展到了第五代。

革新后的铜梁龙既有商周文化的狞厉之美、秦汉时代的浪漫气势,又有唐宋的雍容和谐、明清的精美雕琢,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轻盈美观,纵经日晒雨淋,依然亮丽如初,深受日本、东南亚、法国、美国收藏家喜爱。

1994年,国家体委将传统的舞龙纳入体育竞技项目,在福州举办了首届“佐海杯”全国舞龙邀请赛。从首届大赛开始,周建研制的竞技龙具就被确定为大赛的标准龙具沿用至今。1999年,周建带着亲手扎制的铜梁舞龙节目《九条龙进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大典,9条长龙每条身长50米,被中央电视台誉为“铜梁人民奇特想象力和高超技艺的杰作”。

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上舞龙表演的大获成功,让“铜梁龙”名声大振,之后周建又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70周年庆典的表演。在刚刚过去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上,9条身长60米、色彩各异的巨龙在天安门广场中心表演区翻涌腾飞,令无数观众心潮澎湃。

“舞”出乡村振兴之路

铜梁龙灯是手工制品,每一条“龙”都是扎龙师傅亲手创造,耗时费力,成本也很高。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周建近年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将制作队伍分成若干单元,如材料生产单元、藻扎制作单元、表糊彩绘单元等,这样的分工实际形成了流水线作业,不但保证了成品质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

“通过对比,同样的工人数量,原来每天能制作竞技龙2条,而流水线作业每天能做出6条,效率提高了3倍,但成本还大幅降低了。”周建说。

虽然生产需求越来越大,但周建仍然坚持每一道工序、每一笔彩绘都要反映出铜梁龙的质感和美感。为了达到更好的工艺效果和质量,作为总经理的周建聘请了多位划竹平篾师傅指导技术人员如何取材、如何运刀,使其竹材厚度统一、韧性适度,耐踩踏、便玩舞,从而增加龙具的使用寿命。

在造型和色彩处理上,周建则是常年聘请造型设计师杨建国、书画大师苏涛为美术顾问,指导造型彩绘,对龙灯造型比例、大小以及色度浓淡、彩绘力度进行现场指导,保证了龙灯形象及色彩效果。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周建及其团队也带着铜梁龙来到了广袤的乡村。他们在铜梁的深度贫困村坪漆村成立了“灯笼制作基地”,每年帮助当地村民创收数十万元,为村民早日脱贫做出了贡献;在美丽乡村示范点“荷和原乡”旅游点成立的“扎龙基地”里,周建的团队指导和培训当地村民和游客彩扎技艺以及舞龙技巧,每年帮助当地增收上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