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过年 感受温馨的亲情和团聚的美好

发布时间:2020-02-02 10:03:41  |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刘昌
分享到:
20K

在这个特别的春节假期里,在家过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温馨的亲情和团聚的美好。年在哪儿?在孩子们开心写下的福字、春联里,在孩子们用心包好的团圆饺子里,在孩子们眼中思慕的中国红里,更在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故乡情里……

写春联

密云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四(2)班 兰宇琦

“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这副春联不错!”“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这副对联寓意也蛮好。”爷爷瞧瞧这儿,望望那儿,不知道该选哪副对联。“哎,怎么办,都不错,今年咱家贴哪副好呢?”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正好赶上了村里的大集,爷爷拉上我一起购置年货。从扣肉、鲤鱼这些桌上食品,到外罩、袜子这些身上穿搭,所有的物品都配齐了,没承想却被一副小小的春联难住了。“爷爷,我早就帮您想好了,今年的春联咱家不买了,您大孙女亲自‘操刀’,您老就瞧好吧!”看到爷爷为难的样子,我自信地说道。于是爷儿俩兴冲冲地赶回家。

“爷爷,这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贴春联的民俗是从宋朝开始的……”我一边准备纸墨笔砚,一边把从课堂上学到的与春联有关的知识说给爷爷听。爷爷捋着胡子,笑得合不拢嘴:“还是我家孙女懂得多,这要是放到过去,一定能考个女状元!”

大红的春联底色,喜气洋洋。写些什么呢?蘸上墨汁,手持毛笔,我苦思冥想。“高铁、长征5号、港珠澳大桥、冬奥……”一个个词语飞进我的脑海,这一年老师可没少给我们讲祖国的变化。“对,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只有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小家才能越来越好。”我想起书法老师让我们临摹过的一副春联,毫不犹豫地书写起来。

“百花争艳,欣望江山千里秀。万民共庆,欢颂祖国万年春。”爷爷拿着我写的春联,朗声读了起来,对我竖起了大拇哥。

“有了!爷爷,这副对联的横批就叫‘为祖国点赞’!”“好,好,好!”爷爷高兴地连说了三声好。

抬头看见自己写的春联贴在大门上,我们一家人都笑了。我知道,他们的笑容里不仅有对我成长的欣喜,还有对新生活的期望。

举目四望,邻居们也和我家一样贴上了春联,到处是火红的颜色,到处是欢声笑语。年来啦!

指导教师 聂拥军

寻找年味儿

北京景山学校八年级贯通班 陈震坤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一听爆竹声,我们就知道新年来了。如今,北京城里已寻不到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的景象也已然不见,那么现如今,年味儿,会在哪里呢?

“咚咚咚”,早上七点多,突然有人敲门。刚放寒假,会是谁呢?我开门一看:咦,是书法张老师,不是九点的课吗?怎么来这么早?张老师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是小年儿,咱得有新气象,早点儿上课。”说着,他从袋子里取出写好的春联。从立春的由来、到风俗和春联,老师侃侃而谈。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人的精气神最足,是练字的好时光,老师要我好好珍惜。看着精神抖擞地讲习俗和握笔写春联的老师,仿佛他就是新年传统文化的化身,我闻到了一丝年味儿!

“咚咚咚”,中午时分,老师刚走,又响起了敲门声。我开门一看:是快递,里面是油汪汪的青菜和洁白的年糕。快递到,外婆的电话随即到。电话里,外婆开心地说:“小年儿了,我寄了青菜给你们。”我知道,这是外婆讲究的家乡习俗:小年儿这一天,厨房里得有青菜,饭桌上得有青菜。她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在送走旧年后把“新年”接到家,家中才能充满新希望。每年冬天,她都会在阳台上种青菜。等到快过年时,青菜绿油油的,满阳台的绿色。外婆还不辞辛劳泡米磨浆,亲手制作年糕寄来,期待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事事进步。听着外婆愉悦的声音,看着千里迢迢而来的青菜,我仿佛看到了成片的绿色,也好像看到外婆站在阳光下,和善地笑着说:“又是一年啦。”这青菜和年糕,使我感受到了外婆的祝福与牵挂,闻到了新年的味道!

“咚咚咚”,傍晚时分,又响起了敲门声。我开门一看:是楼上王奶奶!奶奶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笑呵呵地说:“二十三,糖瓜粘。小年儿了,奶奶来求个福字。”我连忙把奶奶请进屋,嘴里说着“奶奶您不嫌我的字难看吗”,心里却乐滋滋的,麻利儿地铺上了纸,蘸好墨。不知怎的,今天我浑身都是劲儿,毛笔也格外顺手,写出来的字极其舒展。夕阳的余晖中,一个个“福”字像一张张笑脸,迎祥纳福,映衬得屋子里暖洋洋的。饺子的香味在屋里飘着,年味儿在我心中荡漾开了!

年味儿在哪儿?我终于明白了。年味儿,不在爆竹声声里,而是在文人的笔墨里,在远道而来的祝福里,在香喷喷的饺子中,在热腾腾地生活着的每一个人身上。

指导教师 侯晓彤

家乡的滋味

文汇中学初二(2)班 李雨航

每逢佳节倍思乡。家乡?身为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孩子,对于家乡的记忆并不丰富。我的家乡位于东北平原的吉林省,算得上是一个“雪乡”吧。有人说,乡情是一条河;又有人说,乡情是一道菜、一种美味;还有人说,看见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归乡。我对家乡的回忆并没有多少华丽,也没有那么浓厚,或许只是凝聚在一根根山菜的味道中……

群山环绕,空气清新,自然造就了这原汁原味的“绿色”食物。小小的山菜看着不起眼,可却是最好的家乡滋味。每年春节,祖父都会从东北来北京,每次来之前,我都会打电话要求多带点儿山菜。这时,我盼望的不只是祖父的到来,还有那难得的山菜。

山菜扎根于大山林中,自然给予它营养,吸收了日月精华。一口咬下去,口中不只是浓浓的菜味,更是家乡故土的清香与风雨的味道。没错,这就是家乡的滋味。伴随着山菜美味的,还有祖父的一句唠叨:“我们大东北的山菜那是杠杠的,吃着它长大,一辈子都会健康长久,很有营养的啊!”听多了,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但那山菜,还真的是吃不够啊!

山菜吃完了,父亲带着我去买别的菜。我左看看,右瞧瞧,犹如一只正在觅食的小动物。这儿挑挑,那儿看看,始终没有看上眼的。或许在我的眼中,家乡的山菜是任何别的菜都代替不了的吧。因为,那是家乡的滋味。

指导老师 孙静

热烈的中国红

海淀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初三(7)班 周子馨

新春佳节,中国红热烈地绽放在每个人的家中。

苍茫天地间,北风吹过,院子里、房檐上都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白被”。在温暖的家中,爸爸妈妈将早已准备好的火红窗花贴在窗上,还有红红的对联和福字,一同装点着过节的气氛。似火的红色一点一点在家人的巧手下充盈了整个家。一时间,墙上,门上,桌上,椅上都出现了那抹红的身影。

在白雪的映衬下,那抹中国红显得格外娇艳。街上的人们身穿崭新的红衣裳,在中国红的陪伴下,度过一年中最美好的团圆时光。

中国红,还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数百年来,天上的白云如潮水般从故宫的红墙上方不知飘过多少次。中国红,被厚重地展示在紫禁城的每一面墙壁上。它的上方是灿灿的金瓦,下方是神圣而庄严的土地。而它,那气势磅礴的红,立于金瓦与土地间,如立于天地之间一般,傲然而大气,在普天下写一个大大的“尊”字,不卑不亢,国之本色。如此情怀,如此嫣红,早已渗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成为永恒。

中国红,还在博物馆里。首都博物馆晶透的展柜中,略带昏黄的灯光照在那幅《缂丝麻姑献寿图》上,使之一针一线、一颦一笑都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古时,人们以麻姑喻高寿。画中,麻姑头戴鲜艳的花朵,面含笑意,眉眼弯弯,手中捧着一个鲜美的寿桃,在大红的背景下越发显得楚楚动人。望着细密的针脚、巧妙的配色,这朴实的大红底子映衬出的纯真祝福,动人心弦。

就是这样的一抹中国红,走过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早已深深地镌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是喜庆,是热闹,是温暖,它是这世上最美的颜色。

指导教师 齐艳

家里的香气

黄城根小学四年级(1)班 储久喆

春节要来了。我的心里像住了几百只小猴子一样安定不下来,只想回爷爷奶奶家过年。

爷爷奶奶家的年是喜庆温馨的。不过,使我更想早点儿去爷爷奶奶家的原因是香气。爷爷奶奶的老邻居们都爱在家做饭,一到饭点儿,各家飘出的饭菜香混在一起扑面而来。仔细一闻,这气味竟然像我爱吃的牛排!

家里的年夜饭更是香气四溢。每年过年,爷爷奶奶都会当厨师,为我们全家人做饭。奶奶家炖的土猪肉又鲜又香,爷爷把鱼拿来和豆腐一起炖汤,好吃又营养……想到这儿,我恨不得立刻坐上爸爸开的车,和妈妈、弟弟一起到我亲爱的爷爷奶奶家,和他们一起过个好年。

指导教师 邵晓舟

团圆饺子

大兴七中初一(11)班 李佳彤

除夕之夜,街上点缀着五光十色的小彩灯,还有一个个大红灯笼,充满了喜庆的年味儿。家中,我们全家正聚在一起,做年夜饭的压轴大菜——饺子。拌好一盆肉馅,揉好面,把面团切好,擀成一个个薄皮儿,再把肉馅包在皮儿里,这样,一个精美的饺子就包好了。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在其中一个饺子里包进洗干净的硬币。这个饺子可和其它的饺子不同,它寓意着福气,只有特别幸运的人才会吃到。

“五、四、三、二、一!”春晚跨年倒计时结束,新年如约而至。吃更岁饺子的时刻终于到啦!那一盘盘香喷喷、刚出锅的饺子,蘸着醋再配上腊八蒜,吃起来真是香极了。过年就是这样,一家团圆,和和美美。新的一年有新的展望,祖国会有更好的发展,人们也会更有福气,希望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新年愿望!

指导教师 吴连才

幸福的定义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6)班 连菡汀

“幸福是圣洁,是月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欣”。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如此定义幸福。

幸福是一种“清欢”的心境。“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位。林清玄在《人间,最美是清欢》里写道,幸福是雨打梨花,是长虹落日,是大漠孤烟,是秋水鸣蝉,幸福存在于心的隙缝,是离我们最近的、却也是最易被忽视的。因此,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驻足当下的小确幸,就能找到幸福。

幸福虽需我们驻足当下,却也要求我们不断与自我战斗,因为它是一种不断追求的状态。何兆武先生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火不断、硝烟四起的时代,因此,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自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做自己的理想,把建设科学、理性当做自己的目标,把民族的崛起看作个人的幸福基础。为了实现目标,他们追求更好的自我,在自我扬弃中,竭尽全力为国家的崛起做贡献,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通过苦难的欢欣。有人喜欢悲剧结尾的小说和电影,因为他们觉得直视不幸可以让人认识困难,最终征服困难。奥尼尔曾说过:“一出真正悲剧中的幸福,要比迄今所有具有幸福结局的剧本中全部幸福还要多。”这句话指出了悲剧与幸福其实并非矛盾,他们是辩证存在的。有句话说,“幸福就是遭罪”,虽为戏言,却也有哲理的一面。幸福本就起源于精神深处的憧憬,越是身处苦难,越是憧憬未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出了李白视自由自在为幸福的人生。何谓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终离不开“心境”“ 追求”与“磨难”。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