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重庆银行业发展的“危”与“机”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防疫物资需求大增。面对疫情,重庆银行业积极响应号召,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全力以赴把疫情防控及金融服务保障作为当前首要任务,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已日趋好转。
重庆银行业在积极履行责任过程中,多措并举为企业纾困解难。华夏银行重庆分行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监管部门和总行的部署安排,迅速出台“五项先行举措”,加大服务支持力度,持续创新,共同战“疫”,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面对疫情的攻防转换,处一隅而观全局,当下银行业应如何敏捷反应,化“危”为“机”?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梳理,以期抛砖引玉。
疫情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简要分析
总体上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估计是脉冲式的,不影响中长期向好趋势,我国经济的韧性、发展内驱力和财政政策空间能够为解决疫情提供支持。如果疫情有所持续,国家在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上也存在宽松的空间,预计宏观经济能够继续维持稳健增长。但从短期来看,不同产业、区域和市场主体,由于各自特点的差异,生产经营可能面临不同的压力。
一是疫情出现前中国经济向好的积极信号。从宏观环境来看,至2020年初,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货币政策方面,从2018年中以来,整体基调重新转向宽松,持续(定向)降准;财政政策方面,2019年推进了多轮减税降费,地方专项债也不断扩张。金融条件从2017年底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降杠杆再次转向扩张。另一方面,历经多轮磋商之后,中美双方在2020年之初成功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预计有望在短期内显著缓解外需不振对于中国增长带来的压力。
二是疫情可能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产业链方面在全球主要工业品的产业链合作上,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复工推迟,已经影响到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中间产品,导致其他国家生产过程出现中断。如果疫情继续发展,全球供应链中断将通过进口渠道进一步反射影响到我国,对国内产业的供应链产生实质性破坏,并加速产业外移和受到欧美的全面挤压。国内的产业链,目前还存在复工不同步的情况,加之终端核心企业的零库存管理等原因,若控制不好,疫情的冲击有可能从供应链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产生叠加效应。重庆的电子和汽车两大支柱产业,已经与国际和国内的产业链深度融合。在抗疫期间,链条中各环节的企业,无疑都将面对产业链的压力。其中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由于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则受影响更大。
其次,大中型企业方面大中型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这类企业采取短、长期结合的措施,通过加强流动性管理,将业务逐渐线上化等方式,可以尽可能减缓疫情对经营的影响。从短期来看,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但从中长期来看,也面临巨大压力。有一家现金流非常好、经营非常稳健,银行看来属于最优秀的前5%的企业,其高管对笔者说,如果疫情多延续三个月,他们也受不了。
再次,小微企业方面小微企业,多数为民营经济,对经营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此次疫情,对这些小微企业尤其是线下服务的小微企业造成较大冲击。由于在复工达标、招工用人、员工管理、供应链配套等方面遇到多重困难,导致这类企业普遍绩效下降、经营困难,依靠自有资金,多数企业可能难以维持超过三个月的运营,转变经营方向、降薪和裁员可能是不得已的应对办法。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疫情下面临现金流的较大压力,更多是生存方面的挑战。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最大的困难是抵押物不足。缺担保、缺信用记录、缺贷款历史记录、缺未来现金流保障的情况一直普遍存在。对于国家和地方的纾困政策,包括针对企业的宽松信贷政策,小微企业通常很难直接受益。
最后,国际市场方面近期日本、韩国、新加坡、伊朗、意大利等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有所蔓延,各国都在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降低对经济的冲击。由于海外政府没有中国政府这种限制扩散的能力,后续传染爆发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很大。全球避险情绪短期升温,美元指数大幅上涨,人民币离岸汇率则再度破7。预计疫情会令美元短期内保持强势。考虑到目前国内对行业的一些限制,如出境游大幅下降等对外汇盈余的影响及对应措施,人民币汇率可能并不会出现因经济回落而贬值的情况。海外金融和商品市场对快速蔓延的疫情持续做出激烈反应。资金短期内多从权益资产转向固收类资产,国际金价已连续上涨。大宗商品方面,油价出现了下滑,因为投资者担心疫情影响原油需求,而主要产油国似乎不急于限制产量。
世卫组织定义新冠肺炎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不排除部分境外客户因为疫情而拒收货物或撤销订单的情况,外国若因病毒发现检测难而在限制往来措施上进一步加码,对外贸恐有较大影响。此外,对重庆而言,东盟已经成为我市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进出口占比约18%,对日本和韩国的外贸也在不断增长。若剔除加工贸易的半壁江山,东盟、日本和韩国对我市的外贸合计权重更高。目前,这三个地区(新加坡为主)和国家的疫情尚未控制,需高度关注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三是分级分区复工的部署及几点期待。首先,中央的安排2月23日,中央召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会议[2]。本次电视电话会议连通到全国27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给出了两个很明确的信息。一是各地除去高风险的地区都应该全面恢复生产甚至生活,短时间内要快速提升整个复工和施工强度。二是今年要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即GDP按照比2010年翻番的要求,去年增速的底线估计是5.6%。
其次,财政政策的期待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国家可能会视疫情的变化和1季度的经济数据逐步发力,包括专项债可能会突破3万亿,赤字率仍需保持在3%以内,发行特别国债等等。
再次,货币政策的期待央行适时出台的新的货币政策中,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最值得期待。此项措施,加上前期推出的LPR(官方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主要还是希望通过降低银行端的负债成本,更好地实现全社会信用投放,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最后,金融改革的期待2020年,从金融改革的角度看,资金市场利率双轨制(LPR和市场上中长期贷款利率)的并轨步伐将加快。预期资本市场除发行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外,在交易制度和退市制度上也可能有较大举措落地。此外,在利用外资方面,由于中国允许外资控股的时间表加快,头部的全球化金融巨头预计从2020年开始加快与中资金融机构同场竞技,“鲶鱼效应”有助于中资机构在压力下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重庆银行业面临的“危”
2020年银行业普遍会遇到三大危机,包括国家的金融对外全面开放,对内数字化转型的压力,以及疫情的冲击。疫情就像一面镜子和清醒剂,进一步照清了银行的现实,提醒我们看清潜在的三大挑战:
一是资产质量的挑战疫情之下,最直接受冲击的主要是旅游服务业、批零行业及交运行业,这部分贷款的占比在银行不高,总体风险敞口可控。延期复工的制造业、建筑业等相关行业,存在阶段性压力,特别是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面临开工难、资金难的问题。这部分行业口径的风险敞口较大,但此前能够获得贷款的企业本身整体资质应较好,如果银行给予一定阶段性的支持政策,对于整体资产质量的影响估计较小。对资产质量更大的挑战源于疫情可能掩盖了部分企业因经济下行压力出现的潜在风险,部分企业大额负债不能及时续展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以及由于疫情及停工因素制约,个别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受到影响借机恶意逃废债。此外,银行员工因隔离、弹性上班等因素,在尽调、实地见证和清收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上述几个因素综合影响下,银行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增大,中期面临资产质量波动风险。
二是营收利润的挑战为畅通经济金融的循环,银行一方面要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结算收入和各种手续费,“让利”实体经济,减缓经济压力。抗疫期间,客户经营面临困难,常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线下消费结算大幅下滑,监管部门对让利的要求更加突出,引导LPR下行是长期趋势。另一方面,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前提实际是资本不能有太大压力。商业银行的利润中约17%用于缴纳所得税,23%用于普通股股利分配,剩余的60%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和化解风险都需要有资本金,而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相对较少。两方面博弈的结果,银行业净息差存在下降的趋势,使得营收利润一直面临挑战。
三是创新服务能力的挑战当前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真正优质客户也在快速学习和不断成长,各种新的业态还在不断涌现,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比如说,这一轮疫情对于线上业务发展好的企业,无疑是一次重大机遇。一位做线上教育的朋友告诉我,这个月可能是他创业多年来利润最好的一个月。但传统银行对其提供融资服务却仍然很困难,传统银行对于线上业务整体服务能力,特别线上服务B端客户的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优质线上服务企业在银行得到的融资服务占比还比较小。此外,优质企业往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算和传统融资服务,资本及非金融服务需求也很强。哪家银行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改革体制机制,优化服务模式,主动拥抱新经济、新业态,占居未来自高点,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仅固守一些传统的制式产品和传统的经营模式,不能在银行内部整合资源后提供综合化的投融资、结算和顾问服务,不能跨界合作提供涉及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和政府机构的一站式服务,不能借助第三方资源帮助企业加强其供应链和生态圈的建设运营,这家银行恐怕很难会有好的未来。
四是敏捷组织的挑战多数银行在总分支行架构下辅以矩阵式管理,其优点是部门专业而强大、执行力强,但是缺点是机构层级多、反应速度较慢。疫情期间,由于人员流动的限制,线上工作协作程度还不够高,习惯靠人来维系管理并处理协调复杂事宜的工作必然受到影响,部分工作与业务发展有所推后。此外,由于银行基本还未形成的流程化敏捷组织,现有决策链条比较长,在线下沟通受限的情况下,使得整体运转和客户服务效率进一步受到影响。
重庆银行业迎来的“机”
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应对。在疫情短期冲击面前,银行业要主动化危为机,加强自我变革,积极创新突破。变革的驱动因素可能促使银行业朝向更加开放化、智能化、定制化、综合化的业务模式转变,从而更深刻地融入新经济的需要,为重庆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一是房地产、基建行业及政府平台等出现政策性机遇疫情发生后,特别是2月份以来,国家很快出台了相应的对冲政策,相信后续还会有对应政策包出台。2月23日,中央召开的工作部署会议,已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和举措。可以推测,稳增长的重心是房地产和基建,要快速提升整个复工和施工强度,为完成全年发展目标尽快把经济损失和建设进度抢回来。一方面,年初全国专项债发了近7000亿,约7成拟用于基建投入,由于疫情,大基建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去年至今的减税降费,财政并不宽裕,加之基建挤占了棚改的部分资金,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回归居住属性和制造业属性的房地产大概率将在调控方面出现边际放松。另据麦肯锡的预测,重庆和成都都是未来(至2025年)人口将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之一。从这个角度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建设业必将带来房地产和基建的大量刚需。这都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
二是疫情催生部分未来潜力发展行业与机会由疫情带来的认知改变将在疫情结束之后对国家体系建设及部分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一是,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中短期体现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及“新冠”相关医药制剂的需求旺盛;长期来看一方面由于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将对健身、互联网医疗、保险等行业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国家层面在生命医学领域深度研发、医疗防疫体系重塑、智慧城市建立方面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从而带来银行一些新的发展机会。二是,“非接触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大幅带动了线上非接触式行业的发展,由于习惯等影响未来也将进一步推动包括在线教育平台、线上办公软件、在线娱乐、线上餐饮配送及高标准的生活服务等行业的深度发展,银行可以考虑在升级型消费领域提前布局。三是,重点出口业务和全球供应链龙头企业将出现一些机会,基于海外市场目前反应及中国全球化产业链的综合考虑,该部分企业可以作为银行疫情期间及之后的重点支持领域。四是,放开能源、电信等基础领域的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可能是改革的突破口。强化信息透明,打造智慧政府,将加快提上议事日程。这些都为银行对外开放、平台连结、提供针对性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空间。
三是位于供应链关键环节上的中小企业有望得到更大的金融支持。人民银行2月份出台了有关标准票据的征求意见稿[3],商业票据的规范性、标准性得以进一步的确立,无因性得到进一步强调。可以预见的是,商业票据流通与交易成本将会明显降低,伴随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市场价格更能得到充分反应,票据有望得到更广泛应用。也会刺激过去很少开立或者不开立商业票据的核心企业,加大对票据的关注与使用,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商业票据向其产业链上延伸,或者叫信用输出,以此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这是央行非常高明之举,商业银行也应积极跟进。华夏银行正在加大供应链发展力度,尤其是线上供应链的创新与发展,已列入了全行的重点工作。此外,央行规定只有合格的金融机构才能作为票据经纪人,绝大部分银行目前都还没有申请或具备这一资格,这一地位的确立也为银行加快票据经纪发展提供了支撑。
四是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改革为银行积极参与提供发展新机遇。诚然,民营企业近年违约概率相对有所上升,特别是过去一些名气很大的上市公司纷纷暴雷,让不少银行从业者不寒而栗。然而,必须看到的是,民营企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部分的税收、就业和GDP贡献,而且事物的发展不会是单向波动。个人认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民营企业和拟上市民营企业,今年会得到更大的支持力度,发展环境将相对趋于有利。
证监会已于2月出台了若干有力政策,包括减持新规[4],定增方案[5],新三板精选层的转板制度[6]等等。一些风险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已经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积极信号,并开始积极布局。随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许多细分赛道也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加速进入变革和融合的阶段。从银行角度看,银行系资产管理子公司相继成立,资本市场回暖及相应政策支持,加之银行理财资金也面临新的运用渠道,应该存在着比较多的股权类投融资机会。华夏银行重庆分行也将积极践行总行提出的“商行+投行”服务理念,加快转型,积极参与到企业并购重组、定向增发、资产证券化、撮合等业务中去。
五是金融科技将加速发展,银行线上化、数字化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升。如果说03年的非典疫情是促进了C端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如此后手游和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发展,那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B端(包括G端)提升数字化运用,特别是线上运用上了一堂普及课,将会进一步加速金融科技的发展,通过技术力量来无缝连接银行与B端客户。金融科技力量的支撑不仅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线上资金结算服务,而且会与B端共享相关数据,线上放款与线上资金结算系统运用预计将在企业客户进一步普及,银行深度切入工业互联网和农业互联网发展也将提速,特别是线上供应链的发展预计会更快提升。
金融科技的创新之道在于敏锐感知各种场景,将金融服务嵌入其中,提高服务渗透率。疫情之下,很多场景并非全新场景,而是疫情突出了这类场景的存在度。如果银行科技创新能力及时跟上,这其中会有很多场景体验在得到足够改善后可以培养人们形成使用习惯,其热度很有可能延续到疫后。华夏银行为助力抗击疫情,紧急加快企业手机银行开发,已于2月26日正式上线,全力支持企业远程办公、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值得一提的是,从2月3日起,华夏银行重庆分行的管理层和骨干基本上就已全面“线上”复工,尽管按照政府要求,大部份人没有到现场办公,但通过线上方式来进行内外部沟通与协作,保证了内部正常运转,也基本保障了客户服务需要。
六是抓住重庆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加快国际业务发展。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是隔离,但是中国和重庆改革开放的格局,并不会改变,开放大门还会越打越开。重庆正在打造立足西部,面向东南亚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这一举措,将给重庆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盟各国的发展战略多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2019重庆对东盟的进出口同比增长43%,该地区已跃升为我市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东南亚人口众多,主要国家人口平均年龄比中国约小10岁,越南等国家正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快,资金需求旺盛,往往融资成本在20%左右。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融资利率已经随着经济增速的趋缓,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M2的增长差不多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维持在10%以下,今年大概率增速会回升到两位数,资金供给增加必然也要找出处,东南亚无疑是一个值得银行重点关注的区域。另外,东南亚不少国家处在儒家文化经济圈当中,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有一定的共同文化根基。
新加坡在东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新互联互通战略示范项目,运行近5年,在金融、交通、物流、信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华夏银行重庆分行抓住这一机遇,实现铁路运单交单信用证业务突破[7],以新币备用信用证增信结构发行新币公募债券[8],均为市场首单。目前还在全力推动企业赴新加坡上市,力求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
七是促进传统银行业深刻反思制约银行经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努力找到突破口。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经过21世纪初的那一轮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之后,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完毕,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完善,来找寻新的发展动能,也成为银行业的内在需要。此外,当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全球主要银行,采用的总分行结构源于400多年前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所确立的基本结构,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全世界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但总分行结构仍然是全球银行业的主要形态。
可以说,过于传统的银行组织形式、管理方法与经营发展模式,已经和经济新模式、市场新业态、客户新需要形成了越来越大的矛盾。如何通过创新与改革来推动银行发展,华夏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去年总行李民吉董事长到重庆,并与重庆市政府签约,准备成立华夏银行中新互联互通运营中心和西部金融科技创新中心,这两个中心将成为华夏银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发展动能的两个落脚点和突破点。这场疫情客观促进了银行人士的深入思考,增强了从深层次解决制约银行发展问题的内在动能。
(作者现系华夏银行重庆分行副行长刘理)